[实用新型]一种利于强度胀接的管板开槽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69159.0 | 申请日: | 2009-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66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唐联生;陈立伟;刘素华;吴继新;严冠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瑞奇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9/013 | 分类号: | F28F9/013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马林中 |
地址: | 6103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于 强度 开槽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器中的零部件,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的管板。
背景技术
在换热器的制造过程中,为了满足换热管和管板的强度胀连接,一个合适的管板开槽型式将对胀管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在国内的换热器制造过程中,主要采用GBl51-1999《钢制管壳式换热器》标准,在该标准中,规定了强度胀接的槽宽为3mm,深度为0.5mm,槽离管板表面距离为8mm,槽间距为6mm。以上规定是人们多年来对机械胀管经验的总结,主要是为了在较薄的管板(如25mm厚)开两个槽的需要,当管板较厚时,这个尺寸不见得合适,因此,GBl51中规定可根据不同的胀接方法修改有关尺寸。同时,“容规”第105条推荐柔性强度胀接时,槽宽等于(1.1-1.3)(dt)0.5(d-换热管的平均直径,t-换热管壁厚),如25×2.5的换热管开槽宽度应为8.7至10.3mm之间。因此,对于机械胀接3mm宽的槽是可行的。然而,当使用新型的柔性(液压)胀接时,必须加宽槽的宽度尺寸。但是目前尚没有最理想的适合于换热器的管板开槽,无法完全满足生产的需要。很多厂家还是就使用8-3-6-3标准,此结构运用比较成熟,但弱点是3mm的开槽较窄,在针对换热器中管板胀接加工过程中容易导致开槽不明显严重的影响产品的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于强度胀接的管板开槽结构,该管板开槽结构改变了开槽形式,克服了原有结构管板开槽不明显,不利于换热器中管板胀接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于强度胀接的管板开槽结构,包括一管板,该管板上开有一用于插入传热管的通孔,该通孔内壁上沿轴向间隔开有多个围绕通孔内壁一周的凹槽,凹槽的深度为0.5mm,凹槽的槽宽为6至7mm,凹槽离管板表面距离为11至12mm,两个凹槽之间间隔7至8mm。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的凹槽为环形槽。
所述的通孔与管板表面之间有倒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利于强度胀接的管板开槽结构特别适合运用在换热器制造过程中换热管与管板的强度胀连接。对原来的胀接结构做了一定修改后,增大了槽宽和槽间距,保证了换热管与管板的紧密贴合,增大了换热管的抗拉脱力。该结构可以在换热器中广泛推广,节约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管板开槽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利于强度胀接的管板开槽结构,包括一管板1,该管板1上开有一用于插入传热管的通孔,该通孔内壁上沿轴向间隔开有多个围通孔内壁一周的环形凹槽2,凹槽的深度为0.5mm,凹槽2的槽宽为6mm,凹槽离管板表面距离为11mm,凹槽间距为7mm。通孔与管板表面之间有倒角。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一种利于强度胀接的管板开槽结构,包括一管板1,该管板1上开有一用于插入传热管的通孔,该通孔内壁上沿轴向间隔开有多个围通孔内壁一周的环形凹槽2,凹槽的深度为0.5mm,凹槽2的槽宽为6.5mm,凹槽2离管板表面距离为11.5mm,凹槽间距为7.5mm。通孔与管板表面之间有倒角。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一种利于强度胀接的管板开槽结构,包括一管板1,该管板1上开有一用于插入传热管的通孔,该通孔内壁上沿轴向间隔开有多个围通孔内壁一周的环形凹槽2,凹槽的深度为0.5mm,凹槽的槽宽为7mm,凹槽离管板表面距离为12mm,凹槽间距为8mm。通孔与管板表面之间有倒角。
实施例4:
如图1所示,一种利于强度胀接的管板开槽结构,包括一管板1,该管板1上开有一用于插入传热管的通孔,该通孔内壁上沿轴向间隔开有多个围通孔内壁一周的环形凹槽2,凹槽的深度为0.5mm,凹槽的槽宽为6mm,凹槽离管板表面距离为11.5mm,凹槽间距为7.5mm。通孔与管板表面之间有倒角。
实施例5:
如图1所示,一种利于强度胀接的管板开槽结构,包括一管板1,该管板1上开有一用于插入传热管的通孔,该通孔内壁上沿轴向间隔开有多个围通孔内壁一周的环形凹槽2,凹槽的深度为0.5mm,凹槽的槽宽为6mm,凹槽离管板表面距离为12mm,凹槽间距为8mm。通孔与管板表面之间有倒角。
实施例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瑞奇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瑞奇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691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