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铁路车辆浮筑地板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70883.5 | 申请日: | 2009-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844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赵锦峰;孙召进;徐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17/10 | 分类号: | B61D1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23 | 代理人: | 曲艳 |
地址: | 26611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路车辆 地板 减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铁路车辆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铁路车辆浮筑地板的减振器,属轨道车辆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车辆上,尤其是在铁路车辆上,地板安装一般是通过支撑梁直接固定于车体上,阻尼减振基本靠橡胶垫板,没有特殊的减振结构,所以减振效果有限。随着动车组等高速铁路车辆的迅速发展,对车辆减振降噪和舒适度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车辆的振动和噪声是通过支撑梁传递给车厢内的地板,至使地板产生振动,从而向车内辐射噪声,由于动车组等高速铁路车辆运行速度高,振动和噪声都会较普通铁路车辆明显加剧,耦合情况也更为复杂,普通的地板安装结构不能有效衰减车辆振动,保证不了乘客的舒适性。
近年来,为了降低车厢内噪声,在车辆上普遍采用浮筑地板结构,浮筑地板与支撑梁之间不用刚性连接而是采用弹性联接结构,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在地板与支撑梁间设置橡胶减振垫一类的弹性层来实现浮筑,通过橡胶垫的阻尼作用减小车外振动向车内的传递,但普通的橡胶减振垫不能达到高速铁路车辆减振降噪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可以有效衰减车体振动,降低车内噪声,同时可以保证车辆空间安装关系的铁路车辆浮筑地板减振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铁路车辆浮筑地板减振器,包括用于与车体固定连接的金属托座、用于与车内地板固定连接的金属支座、减振橡胶,三者硫化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的金属托座包括一中空的柱体及用于将其固定于车体上的安装部,所述金属支座嵌套在所述柱体内,在柱体内表面与金属支座外表面之间设置减振橡胶。
所述柱体内表面及金属支座外表面的纵断面均为上宽下窄的梯形。
所述金属托座和金属支座的材料为铝或不锈钢。
综上内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铁路车辆浮筑地板减振器,在安装完成后形成一整体结构,通过橡胶的阻尼性能起到减振作用,保证有效衰减车体振动,降低车内噪声,提高车内舒适度。同时,该减振器呈点状设置,可以根据车体与车内地板之间的管线布置情况、车内载荷及车体振动的规律选择其设置位置,使其符合铁路车辆在高速运行时的轮轨振动传递规律,满足轨道车辆的使用要求。
该减振器结构中的减振橡胶承受压缩变形和剪切变形的双重载荷,更能充分发挥橡胶的阻尼能力,并且该结构由具有中空柱体的金属托座支撑,比较可靠,该减振器的减振橡胶在变形时横向刚度较大,但横向变形却很小,可以满足铁路车辆在高速运行时垂向变形较大的条件下横向变形较小的要求,因为在相同载荷条件下横向变形越小,越能保证车内的横向平稳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图1的A-A剖视图;
图3图1的B-B剖视图。
如图1到图3所示,金属托座1,金属支座2,减振橡胶3,柱体4,安装部5,工艺孔6,工艺孔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铁路车辆浮筑地板减振器,固定在车体底板与车内地板之间,用于支撑地板,同时用于减振,衰减车体的振动,降低车内噪声。
如图1至图3所示,该减振器包括金属托座1、金属支座2、减振橡胶3,金属托座1与车体底板固定连接,金属支座2与车内地板固定连接,通过减振橡胶3将金属托座1和金属支座2硫化为一体式结构。
其中,金属托座1具有一个中空的柱体4,安装部5从柱体4的底部两侧向外伸出,在安装部5上设置有工艺孔6,通过螺栓等紧固件穿过工艺孔6将金属托座1与车体底板固定连接。
金属支座2也为一柱状结构,其嵌套在金属托座1的柱体4内部,金属支座2上设置有工艺孔7,通过螺栓等紧固件穿过工艺孔7将金属支座2与车内地板固定连接,也可以采用从车内地板用螺丝攻丝的方式将金属支座2与车内地板固定连接在一起。
减振橡胶3设置于金属托座1的柱体4内表面与金属支座2外表面之间,当车内载荷变化或车体振动时,减振橡胶3就会发生变形,起到减振阻尼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708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