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减少后油封渗漏的发动机缸体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71984.4 | 申请日: | 2009-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648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王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20 | 分类号: | F02F1/20;F01M1/12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少 后油封 渗漏 发动机 缸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缸体。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的发展,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动机技术取得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追求高转速、高扭矩的同时,发动机的机构越来越复杂,对发动机漏水、漏油和漏气的“三漏现象”的消除,给发动机设计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已有技术中的汽车发动机,在其后油封位置处,曲轴运转时会有部分机油从曲轴最后一个主轴颈与其主轴瓦之间形成的摩擦副的润滑油径摩擦副泄露到后油封端面与缸体轴座法兰面之间的间隙中,加之后油封安装在发动机曲轴的后端与变速箱链接处,因受到振动,这部分机油会进一步泄露到发动机的外部;显然,机油泄漏影响美观,污染环境,严重时会影响发动机运行效率的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减少后油封渗漏的发动机缸体,以简单有效的结构形式减少后油封与缸体之间的渗油,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减少后油封渗漏的发动机缸体的结构特点是在发动机缸体上,位于安装后油封的法兰面上,设置回油通孔,使发动机的曲轴箱与后油封端面之间形成贯通。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也在于:
所述回油通孔位于法兰面的最低处位置上。
所述回油通孔的孔径为6-12mm。
基于后油封在曲轴运转时有部分机油从最后一个主轴颈摩擦副泄露到后油封端面与缸体轴座法兰面之间的间隙中,加之后油封安装在发动机曲轴的后端与变速箱链接处,在受到振动时,这部分机油会泄露到发动机外面;本实用新型在缸体主轴座上开设回油通孔,在发动机运转时,因发动机的曲轴箱内的压力小于外界大气压为负压,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曲轴后端法兰面的四周泄露出的机油极易通过回油通孔回流到发动机油底壳中。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可以减少或防止后油封外圈与缸体接合带处的渗油现象;
2、本实用新型可以减少机油的损耗;
3、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发动机外部的清洁美观,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4、本实用新型为发动机的有效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本实用新型生产工艺简单,可以直接在原有加工设备上改进,通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缸体后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缸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发动机后端面、2法兰面、3回油通孔、4主轴承盖螺栓、5发动机缸体。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所示,发动机后端面1、发动机缸体5和主轴承盖螺栓4的结构形式按常规设置,本实施例中,在发动机缸体5上,位于安装后油封的法兰面2上,设置回油通孔3。
具体实施是在发动机缸体5上,位于安装后油封的法兰面2上,在法兰面2的最低处位置上设置回油通孔3,使得从曲轴最后一个主轴颈与其主轴瓦之间形成的摩擦副的润滑油主轴承摩擦副中泄露出的机油,在发动机缸体负压的作用下,流回到油底壳中。
具体实施中,回油通孔3的孔径一般为6-12mm,其值是根据最后主轴颈摩擦副机油的泄露量的多少根据经验值进行估算。
本实用新型在保证不影响后油封功能的情况下,可促进后油封外圆与缸体结合处的密封,这样既不需要提高缸体与后油封密封带的加工的要求,比如:粗糙度,圆度,直线度,同轴度;又不需要改变后油封的材料,强化后油封工艺过程控制的严格性,就可以实现减少或者防止机油泄露的目的,这对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行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719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电机抽屉式排油装置
- 下一篇:多孔阀芯式低噪音调节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