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纵向组合底托梁承载机构的耙斗装岩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72278.1 | 申请日: | 2009-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2149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黄海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海斌 |
主分类号: | E21C25/68 | 分类号: | E21C25/68;E21C35/20;B65G65/10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4111安徽省宿州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纵向 组合 底托梁 承载 机构 装岩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煤矿巷道开掘、隧道工程、金属、非金属矿施工中的安全装卸设备,具体地说涉及耙斗装岩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耙斗装岩机在实际使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就耙斗装岩机在流程的地板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1、耙斗装岩机的承载设计既不是中梁承载设计也不是框架承载设计而是开式结构设计。这种设计是极不合理,却是功能使然。中梁承载式因耙斗装岩机的钢丝绳在运行中明显受阻而不能采用,而框架式却无法扒进货料,所以这种开式结构的设计溜槽底板存在先天的缺陷。造成承载的能力差,易变形,而变形后,在耙齿的作用下,很容易扒道,损坏严重,事故率高。在磨损与受力的双重作用下,底板极易形成凹槽,造成耙斗在溜槽中扒到凹槽沿边,打翻的现象。从而形成溜槽内积货。溜槽内积货不但影响扒装效率,更容易因溜槽内积货造成耙斗翻出溜槽伤人的事故发生。这是耙斗装岩机事故的主要一个方面。最易形成底板凹槽的是溜槽接头处,在接口法兰受耙齿作用时,通常会将溜槽机报废。2、原有溜槽底部横向角铁加强的设计更易导致溜槽底板凹槽的形成,在实际使用中,在两个加强横梁之间,一部新耙斗装岩机在使用20天左右就会出现凹槽,甚至扒出大洞漏货,及溜槽报废的情况都常有发生。这是耙斗装岩机最常见的损坏形式。3、耙斗在溜槽中运行受阻余货,耙斗不能满斗装载,造成满斗率低。这也是耙斗装岩机效率低的一个原因。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耙斗装岩机的使用寿命、降低事故率,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纵向组合底托梁承载机构的耙斗装岩机。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对现有耙斗装岩机进行改进实现的。
具有纵向组合底托梁承载机构的耙斗装岩机包括依次连接的导向轮、卸载溜槽、中部溜槽和簸箕口,中部溜槽的下方设有电机、减速机和滚筒;所述卸载溜槽底部设有两根以上的卸载槽纵向底托梁,所述中部溜槽底部设有两根以上的中部槽纵向底托梁,所述簸箕口底部设有两根以上的簸箕口纵向底托梁,且卸载槽纵向底托梁、中部槽纵向底托梁和簸箕口纵向底托梁依次连接。
所述卸载溜槽底部设有三根平行的卸载槽纵向底托梁,所述中部溜槽底部设有三根平行的中部槽纵向底托梁,所述簸箕口底部设有三根平行的簸箕口纵向底托梁。
载槽纵向底托梁、中部槽纵向底托梁和簸箕口纵向底托梁的横截面均为槽钢状,且槽钢状卸载槽纵向底托梁的开口侧连接着卸载溜槽底部,槽钢状中部槽纵向底托梁的开口侧连接着中部溜槽底部,槽钢状簸箕口纵向底托梁的开口侧连接着簸箕口底部。
相邻卸载槽纵向底托梁横向之间设有横梁,相邻中部槽纵向底托梁横向之间设有横梁,相邻簸箕口纵向底托梁横向之间设有横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由于沿耙斗运行方向设计了卸载槽纵向底托梁、中部槽纵向底托梁和簸箕口纵向底托梁,极大地改善了承载结构,使耙斗装岩机的溜槽承载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纵向的底板加强,避免了耙斗在运行中底板常出现凹槽的破坏形式。使耙齿沿纵向组合梁进行平稳、无受阻现象,耙斗不偏移。耙斗满载率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了耙斗装岩机的实际运行效率。大幅度降低了溜槽底板损坏的事故发生。也避免了因溜槽积货而造成的安全事故。纵向组合底托梁巧妙解决了中梁承载式台车无法运行的问题。而承载效果大幅提升,提升了耙斗装岩机的使用寿命达一倍以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实施例:
参见图1和图2,具有纵向组合底托梁承载机构的耙斗装岩机包括依次连接的导向轮1、卸载溜槽2、中部溜槽3、簸箕口6和集货叶子板7,中部溜槽3和簸箕口6之间由上法兰4和下法兰5固定连接,中部溜槽的下方安装有电机9、减速机11和滚筒12,回绳滑轮14和钢丝绳15连接着耙斗16。卸载溜槽2底部固定安装有三根平行的卸载槽纵向底托梁13,中部溜槽3底部固定安装有三根平行的中部槽纵向底托梁10,簸箕口6底部固定安装有三根平行的簸箕口纵向底托梁8。
卸载槽纵向底托梁13、中部槽纵向底托梁10和簸箕口纵向底托梁8的横截面均为槽钢状,且槽钢状卸载槽纵向底托梁13的开口侧连接着卸载溜槽2底部,槽钢状中部槽纵向底托梁10的开口侧连接着中部溜槽3底部,槽钢状簸箕口纵向底托梁8的开口侧连接着簸箕口6底部;且相邻卸载槽纵向底托梁13横向之间通过横梁连接,相邻中部槽纵向底托梁10的横向之间通过横梁连接,相邻簸箕口纵向底托梁8横向之间通过横梁连接。三根平行的卸载槽纵向底托梁13、三根平行的中部槽纵向底托梁10和三根平行的簸箕口纵向底托梁8分别依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海斌,未经黄海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722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