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LNG接收站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72888.1 | 申请日: | 2009-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56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富;靳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长征天民高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5/02 | 分类号: | F17C5/02;F17C7/02;F17C7/04;F17C13/02;F17D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ng 接收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温液化天然气(LNG)输配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LNG接收站。
背景技术
LNG接收站作为液化天然气的接收、储存场所,同时具有LNG中转的功能,以实现接收LNG并将储存的LNG通过槽车运往没有天然气气源的地方。针对目前气源少的现状,对于液化天然气的普及使用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作为一个接收中转站,在中转过程中液化天然气的损耗,设备的功耗都要尽量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以提高流程的效能,保证LNG的利用率。
传统的LNG接收站一般采用泵增压的方式实现储罐对槽车的充装,此方式中泵的功耗较大,并且由于系统中增加了动设备,从而增加了系统的防爆要求及维护成本。泵的增加有时需要进液端管路采用真空管,此必然增加工程的成本及施工工期。泵的预冷及充装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蒸发气体(蒸发气体以下简称BOG气体)一般采取放空的方式,降低了LNG的利用率。
授权公告日为2009年1月14日的中国发明专利“200710027461.8”公开的一种集调峰、仓储、汽车加气、事故应急供气于一体的LNG多功能站,其集合了储存区域、气化区域、汽车加气及瓶组罐装区域及仓储转运区域,但是由于其只是简单集合了传统的LNG仓储、转运及加气等功能,并没有能够通过无泵增压充装以及BOG气体回收的方式来降低系统功耗及提高LNG的利用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传统LNG接收站及简单集合传统的LNG仓储、转运及加气等功能的多功能站的不足,提供一种无泵增压的LNG接收站。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LNG接收站,用于与LNG液化站及槽车相连,其包括控制仪表、与所述LNG液化站及槽车相连的管路,以及储存所述LNG液化站的来液及所述槽车的来液的LNG储罐,所述LNG储罐连接有储罐自增压器。
上述的LNG接收站,其中,所述LNG储罐为两个,每个LNG储罐均有进液管路、排液管路、压力调节管路及放空管路,所述两个LNG储罐其中之一通过其上的进液管路与所述LNG液化站相连、另一通过其上的进液管路与所述槽车相连。
上述的LNG接收站,其中,所述储罐自增压器设置在所述每一LNG储罐的压力调节管路上。
上述的LNG接收站,其中,所述放空管路包括第一放空管路及第二放空管路,所述第一放空管路上设置有蒸发气体加热器,所述第二放空管路的末端连接阻火器。
上述的LNG接收站,其中,所述两个LNG储罐的第一放空管路相连以形成第一综合放空管路、第二放空管路相连以形成第二综合放空管路,所述蒸发气体加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综合放空管路上,所述阻火器设置在所述第二综合放空管路的末端。
上述的LNG接收站,其中,所述蒸发气体加热器通过一缓冲罐与所述LNG液化站相连。
上述的LNG接收站,其中,所述蒸发气体加热器与所述缓冲罐之间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上述的LNG接收站,其中,所述缓冲罐与所述阻火器相连。
上述的LNG接收站,其中,所述其中之一的LNG储罐的排液管路与另一LNG储罐的进液管路之间相互连通。
上述的LNG接收站,其中,每个LNG储罐上还设置有压力表、液位计、压力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LNG接收站的结构简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LNG接收站
111、112LNG储罐
121、122储罐自增压器
130BOG气体加热器
140缓冲罐
150温度传感器
161、171压力传感器
162、172压力表
163、173液位传感器
164、174液位计
170阻火器
181、191三通阀
182、183、192、193安全阀
1101~1104截止阀
1110放空管路
1111第一放空管路
1112第二放空管路
1120进液管路
1130排液管路
1140第一综合放空管路
1150第二综合放空管路
1160压力调节管路
200LNG液化站
300槽车
311槽车排气口
312槽车进液口
313槽车增压回气口
314槽车排液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长征天民高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长征天民高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728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