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穿戴式输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78285.2 | 申请日: | 2009-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622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廖瑞聪;李祖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33 | 分类号: | G06F3/033;G06F3/0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穿戴 输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入装置,特别是一种穿戴式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鼠标(mouse)主要用以取代键盘上的方向键来移动光标(cursor),并完成定位、点击、拖曳等输入操控,在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中已经是不可欠缺的标准配备。现今鼠标的结构大致上为一个手可握持的壳体,并在壳体底端具有一滚球(rolling ball)感应结构或一光学感应结构,以传送相应于壳体的移动信号给电脑主机。并且在壳体的顶端具有二至三个输入按钮(俗称鼠标的左键、右键及中键)。使用者通常以手掌握持鼠标,并利用手腕的力量来操控鼠标的移动,以此控制光标在操作系统画面的位置,并以食指与中指控制是否按压输入按钮(即左键或右键),完成所需的指令输入条件。
又,随着便携式笔记本电脑出现,轻、薄、短、小即成为了笔记本电脑所追求的目标,也因为此一方向,如手掌大的鼠标并不适用于笔记本电脑上,但在诸多应用程序中都不能欠缺鼠标的情况下,于是可替代鼠标的轨迹球(trackball)或触模板(touch pad)便配置在笔记本电脑上。然而,轨迹球或触模板以手指直接的接触控制,人的手指头并非是一个绝对的球面,故操控性和使用性并不如鼠标来的灵活方便。
因此,便有相关技术将鼠标设计成指控式结构,例如中国台湾第443542号的专利申请。此专利为一指控式鼠标,使用者需将手指套入该指套中并移动指尖至所要位置后按压其一侧的输入键。然而,此种结构设计,手指的活动易受该电线的牵绊。另一种公知技术如中国台湾第549551号的专利申请,此专利公开一种具有单手指控制按键的电子装置。使用者以非拇指的任一手指来达到单手指控制一分离的单手指控制按键,仍具有不易施力操控,以及容易暂停手指运动及其操作的连续性。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穿戴式输入装置,借以提供使用者一个不受使用环境的限制,以及更为灵敏、准确的操控光标的输入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穿戴式输入装置,其包括一机体、一带体及多个功能电子元件。其中,带体连接到机体上并形成一圈套范围。而这些功能电子元件分别具有一光学轨迹感测器(Optical Touch Control module)、一无线传输器及一供电器。在使用时,将带体以圈套范围环套在使用者的手部,并由供电器提供电力,让光学轨迹感测器感测一物件的移动并产生一对应的控制信号,以使无线传输器将控制信号传输至一电脑主机进行光标的位移操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方便配戴在使用者的手部,使其穿戴式输入装置具有体积小、携带容易及方便与笔记本电脑搭配使用的功效。而且以手指操控穿戴式输入装置,可使光标(cursor)的移动更为灵活且移动的准确性更高。再者,穿戴式输入装置的感应移动位置的区域较小(仅为指头大小的区域),可解决公知技术的传统鼠标需有一较大的操控面积等问题。
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穿戴式输入装置的方块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穿戴式输入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穿戴式输入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穿戴式输入装置环套在手指上的操作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穿戴式输入装置一实施例的带体的侧视示意图;以及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穿戴式输入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带体的侧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功能电路元件 11微处理器
12电路板 13光学轨迹感测器
131透光片 132成像透镜
133光感测元件 134发光元件
14无线传输器 15按键
16供电器 20机体
21固定扣 22粘扣带
30带体 31扣孔
32粘扣带 40计算机主机
50物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昆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782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