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包装软管的推料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82641.8 | 申请日: | 2009-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847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林调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鹏拓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35/30 | 分类号: | B65D35/3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渠述华 |
地址: | 3611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装 软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软管,特别是指一种可方便清除软管内容物质的推料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牙膏、唇彩等物品大都使用软管类包装结构,以参考图1与图2所示的包装软管为例,其为上圆下扁的结构,且管口20与管体10以一中空的圆台结构连接,当需要使用时,只需用手挤压管体10,内容物就从管口20挤出(如图3、图4所示);当管体10中的内容物减少时(参考图5所示),由于管体10为软管结构,内容物在管体10内分散分布,此时不易挤出,只能由管体10底部向上逐渐挤压,待积攒到一定程度时,才能由管口20挤出,十分费力,特别是由于管口20与管体10之间的连接部30是以质地较硬的材料制成,当管体10中内容物剩余量较少时(参考图6所示),残存在角落处的内容物更是无法挤出,只能丢弃,造成浪费。
有鉴于上述分析,本设计人针对目前的包装软管结构进行研究改进,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装软管的推料结构,其可在使用时方便将管体中内容物推挤至管口,使管体中的内容物得到完全充分的利用,减少浪费。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包装软管的推料结构,其为置于包装软管中的硬质推料器,并与包装软管的管壁形成紧配合,且该推料器的上部形成推进部,该推进部的形态与包装软管的管口及连接部形态相对应。
上述推进部为圆锥形。
上述推进部的周边对应包装软管的连接部为平板状,并在中央对应管口形成一柱体。
上述推料器的下部对应包装软管的管体底部形成对称的楔形块。
上述楔形块的斜导面为弧面。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包装软管中设置推料器,且该推料器与包装软管的管壁之间形成紧配合,挤压软管时,推料器推动软管中内容物向管口方向移动,将管中内容物挤出,由于推料器与管壁之间为紧配合,因此可有效防止前端内容物回流至管底,并可在推料器的推动下将软管中内容物全部挤出,减少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包装软管的结构正视图;
图2是现有包装软管的结构侧视图;
图3是现有包装软管挤压时的正面剖视图;
图4是现有包装软管挤压时的侧面剖视图;
图5是现有包装软管半空时的侧面剖视图;
图6是现有包装软管中余留少量内容物时的侧面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正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应用于包装软管的结构正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应用于包装软管的结构侧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将软管中内容物挤出的正面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将软管中内容物挤出的侧面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应用的包装软管半空时的侧面剖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将包装软管中内容物完全挤出的侧面剖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应用于包装软管的结构侧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将包装软管中内容物完全挤出的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所达成的有益效果进行详细说明。
参考图7至图1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包装软管的推料结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其为一设置于包装软管2中的硬质推料器1,并与包装软管2的管壁形成紧配合,这样既可推动管体21中的内容物向管口22移动,且可防止内部空气回吸,防止管体21底部与推料器1之间残留物质,减少浪费现象。
首先请参考图7与图8所示,所述推料器1的下部对应包装软管2的管体21底部形成对称的楔形块11,具体是在一与软管2的直径相同的圆柱体的底部两侧对称地切出一斜导面,且为了便于用手按压,该斜导面设计为弧面。
推料器1上部的推进部12为圆锥形,其是因应此实施例中所应用的包装软管2管口22与管体21之间呈斜面的连接部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鹏拓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厦门鹏拓塑胶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826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