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耳道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83589.8 | 申请日: | 200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572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余仕湖;施义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新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25/02 | 分类号: | H04R25/02;H04R25/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渠述华 |
地址: | 361009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耳道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助听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耳道机。
背景技术
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自身构造的原因,听力会随之下降,特别是一些存在听力缺陷的人,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交往,助听器就应运而生,其主要是使用功率放大元件,将外界声音进行放大处理后送入患者耳中,且对于注重外表、或听力受损不严重的人而言,体积小巧可塞入耳中的耳道机倍受青睐。
目前的耳道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定制耳道机,为了方便使用、配戴舒适和避免配戴时由于喇叭的声音回到麦克风处引起啸叫,先测量使用者耳道的尺寸等参数,再制作出与其形状、大小一致的耳模,然后根据该耳模定做耳道机,这种方式虽然能够确保尺寸相符,然而成本昂贵,购买周期长,一般的消费者难以承担,且其中的电子元件很容易损坏,由于耳道机为一体结构,因此只能更换新的耳道机或者寄回厂家维修,增加使用成本。
另外一种是标准耳道机,包括耳模头和机身,机身和耳模头的制作方式都是根据统计结果,制作出标准的机身和几种不同的尺寸的耳模头,供患者选择使用,这种结构虽然价格低廉,使用成本低,然而在出现诸如电子元件损坏或参数不适合时也必须整体更换,对于经常使用的人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再者,人们的听力损失情况千差万别,当患者的听力损失较大和较小时,统一功率耳道机无法满足,适用范围窄。而且当患者的听力损失变化时,统一功率的耳道机无法满足,需要重新购买新的耳道机,增加使用成本。
鉴于上述分析,本设计人针对目前的耳道机结构进行研究改进,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道机,其可有效降低使用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道机,其适用范围广。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道机,其工作稳定性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耳道机,包括耳模头和机身,耳模头和机身为可拆卸连接。
上述耳模头与机身的连接处形成容腔,并在容腔的顶周形成弹性挡缘,机身对应容腔形成可放置其中的连接部,并对应挡缘形成缩颈部。
上述耳模头中设有喇叭,机身中设有声音处理芯片,并在连接部固定有金属材质的连接片,该连接片具有相互绝缘的两部分,分别与声音处理芯片的传输声音信号的两极连接,并在机身与耳模头组合后分别对应喇叭的传输声音信号的两极接触。
上述机身的连接部为环状,与耳模头连接后将喇叭置于环状结构中。
上述耳模头的外部包覆硅胶材料。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改进:
(1)将耳模头和机身设计为分体结构,当机身中的电子元件损坏时,可仅更换机身部分,而将耳模头继续使用,另外当耳模头中的喇叭损坏时,可仅更换耳模头部分,从而大大降低使用成本;
(2)耳模头和机身采用卡置配合,借助容腔顶周的弹性挡缘,机身可方便进入容腔中,并使挡缘卡入机身的缩颈部,二者形成牢固配合,而当拆解时,只需向外用力拔机身部分,连接部顶开挡缘,实现二者的分离,组拆方便、快捷;
(3)本实用新型的耳模头由硅胶等柔性材料做成,由于耳模头柔软,当使用者的耳道较宽时,耳模头可填充在耳道中,从而将耳道机牢固放置在耳道中,适应大部分人的使用需要,适用范围广;
(4)本实用新型的耳道机可做成不同功率,供不同听力损失的患者选择,适用范围广;另外机身中可放置不同的声音处理芯片,达成不同的声音处理效果,供对声音质量有不同要求的患者选择,适应范围广;
(5)由声音处理芯片的传输声音信号的两极引出的导线不是直接与喇叭的传输声音信号的两极连接,而是通过两侧相互绝缘的连接片,连接片在机身内部与声音处理芯片的电性连接是在出厂时即已完成,而组装时连接片恰好与喇叭的电极接触,从而将喇叭与声音处理芯片连接,不需再进行接线操作,且这种连接方式相较接线操作简单、工作稳定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有益效果进行详细说明。
参考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道机,包括耳模头1和机身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新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新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835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