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汽车空调蒸发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86534.2 | 申请日: | 2009-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64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吴文百;赵长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精博热传导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9/02 | 分类号: | F25B39/02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蒋光恩 |
地址: | 241009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汽车空调 蒸发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汽车附件制造技术,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新型汽车空调蒸发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空调制造技术领域中,为了提高汽车空调用蒸发器的换热效率、减小其安装所需空间和重量,它的结构形式已从管片式、管带式发展到层叠式。但是,现有技术技术中的层叠式汽车空调蒸发器存在不能紧凑布置、热效率不高、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加工工艺复杂等技术缺陷,有待技术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现有技术中的层叠式汽车空调蒸发器存在不能紧凑布置、热效率不高、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加工工艺复杂等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更紧凑,换热效率更高、表面温度更均匀,加工工艺更加简单的新型汽车空调蒸发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汽车空调蒸发器,所述蒸发器由两组前后平行布置的结构相同的前阿排换热模块和后排换热模块构成。
所述前、后换热模块由多孔扁管、翅片、上气室、下气室、集板、堵盖、限流片、进口管道、出口管道、左边板和右边板等构成,所述前、后换热模块自然隔开,通过导流槽连接。
所述的集板设有若干个用于插入多孔扁管的安装孔。
所述集板包括上集板和下集板,所述多孔扁管分别插入上集板和下集板对应的安装孔中。
所述限流片置于后排换热模块顶部进液流道中,将流入的制冷剂液体进行分配,前后两组换热模块的底部的转向流道通过导流槽相互连通。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提高换热效率,使蒸发器表面温度更加均匀,且还具有重量轻的特点,加工工艺更加简单的,高效、紧凑的汽车空调蒸发器。同时还具有以下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导流效果更好的多孔限流片,不仅能够增加蒸发室的强度,而且能够有效的对制冷剂进行科学合理的调节分配,使制冷剂能够在蒸发室内均匀的分配到各个扁管中,从而使蒸发器表面温度更加均匀。
(2)本实用新型蒸发室的配合更加科学合理,利用集板在加工过程中冲压出来的筋,来卡住气室,使他们之间能够固定,另外它们在配合时产生的孔,同时成为了上、下蒸发室之间的排水孔,将蒸发器在换热过程中产生的液态水及时的排出蒸发器表面,使蒸发器更好的散热,提高了换热效率。
(3)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与进液管、出气管配合更好的压板式连接器,其不仅能够与蒸发室密封配合,同时能够有效的减少连接器在塑料壳体中所占的体积,合理利用空间,减少其在塑料壳体中布置的难度。
(4)本实用新型的下蒸发室采用半圆孔作为导流槽,这种结构更加经济实用,避免了增加辅助导流装置,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前后排换热单元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排水孔与导流槽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压板接口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限流片的示意图;
其中,1为前换热模块;2为后换热模块;3为多孔扁管;4为翅片;5为上气室;6为下气室;7为集板;8为堵盖;9为限流片;10为左边板;11为右边板;12为导流槽;13为接口底板;14为接口盖板;15为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换热效率高的汽车空调平行流蒸发器。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空调平行流蒸发器,该平行流蒸发器包括两组前后平行布置的结构相同的前换热模块1和后换热模块2,每组换热模块包括多孔扁管3、翅片4、上气室5、下气室6、集板7、堵盖8、限流片9、进口管道和出口管道,如上所述的集板7设有若干个用于插入多孔多孔扁管3的安装孔,多孔扁管3分别插入上集板7和下集板7对应的安装孔中,限流片9置于后排换热单元顶部进液流道中,将流入的制冷剂液体科学合理的进行分配,前后两组换热模块的底部的转向流道通过导流槽12相互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制冷剂在多孔扁管3内流动,被冷却空气沿多孔扁管3外部流动,制冷剂遇热蒸发,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从而冷却空气。从汽车空调系统的节流装置流出的制冷剂从进液管进入后换热模块2的顶部的进液流道,经多个限流片9,制冷剂被均匀的分配到各个多孔扁管3中流动,随后制冷剂进入后换热模块2的底部转向流道之后经过导流槽12,进入前排换热单元的转向流道,而后制冷剂沿多孔扁管3流动,管内制冷剂随着与管外被冷却空气换热过程的进行而逐渐由两相状态转变为过热气体,最后过热气态制冷剂经前换热模块1顶部的出气管道,从出口管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精博热传导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芜湖精博热传导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865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网孔板集渣排气孔的蔗渣与烟道气分离器
- 下一篇:调光节能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