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油底壳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86559.2 | 申请日: | 2009-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866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沈源建;侯思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00 | 分类号: | F01M11/00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 机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油底壳。
背景技术
发动机油底壳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储存润滑油,满足发动机润滑系统加注油量容积的要求,确保发动机的正常工作,由于受整车边界尺寸条件的限制,油底壳的设计尺寸也受到限制,如何增加油底壳的盛油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底壳,该油底壳既能满足发动机润滑系统加注油量容积的要求,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油底壳的盛油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在油底壳的最低盛油面设有凹部。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油底壳的最低盛油面应理解为在安装好油底壳后与发动机的最低平面相吻合的油底壳面。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通过在油底壳的最低盛油面设有凹部,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油底壳时,由于凹部是设置在最低盛油面,在满足发动机润滑系统加注油量容积的要求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油底壳的盛油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油底壳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在油底壳10的最低盛油面设有凹部11。所述的油底壳的最低盛油面应理解为在安装好油底壳后与发动机的最低平面相吻合的油底壳面。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油底壳10时,由于凹部11是设置在最低盛油面,在满足发动机润滑系统加注油量容积的要求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油底壳10的盛油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设置的凹部11的容积要与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加注油量相吻合,因为凹部容积的大小可以根据发动机需要加注的油量确定。如果凹部11的容积太大,则油底壳中的润滑油会随路况的变化而产生很大变化,就有可能出现集滤器与润滑油接触不充分,造成发动机机油泵吸油不充分的危险,同时因为油底壳内加注的润滑油量是通过油标尺上下刻度直观反映出来,若凹部11的容积太大,油标尺上下刻度之间距离很近,不利于明显反应出加注的油量是否满足要求;如果凹部11容积太小,则发动机润滑系统加注的油量就将受到限制,也不能满足发动机的使用要求;所以凹部11的容积要与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加注油量相吻合,这样在路况变化时,凹部11总是充满润滑油,就保证了集滤器能充分与润滑油充分接触,这样既能满足发动机润滑系统加注油量的要求,同时也保证了发动机润滑系统在各种路况下都能充分吸到机润滑油。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凹部11的凹面和集滤器的吸油面相对应。在安装过程中,将集滤器的吸油面与凹部11的凹面相对应,这样能确保在各种路况下集滤器都能充分吸到润滑油。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油底壳10上设有加强筋12。采用这样的结构,不仅增强了油底壳10的结构强度,同时也增加了油底壳10的散热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加强筋12呈肋条状,加强筋12间隔状均匀地设置在油底壳10的板面上。这样加工方便,同时还能适当多的设置加强筋12,更进一步的增加油底壳10的结构强度和散热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将加强筋12冲压设置在油底壳10上。采用直接冲压设置加工起来简单方便,也有利于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油底壳10特别适用于卧式发动机,由于受整车边界尺寸条件的限制,部分整车所匹配的发动机必须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安装在整车上,再加上发动机的最低平面离地距离的限制,发动机油底壳设计边界尺寸就大大受到限制,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油底壳10,油底壳10的盛油面与油底壳10和缸体的结合平面成一定角度,角度大小为发动机在整车布置上需要倾斜的角度,通过在油底壳10的最低盛油面设置凹部11,凹部11的容积要与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加注油量相吻合,因为凹部容积的大小可以根据发动机需要加注的油量确定,在安装过程中,将集滤器的吸油面正对凹部11的凹面部位,在路况变化时,凹面部位始终充满润滑油,保证集滤器能充分与润滑油接触,同时在油底壳上设置加强筋12,这样既能增加油底壳10的结构强度,还能增加油底壳的散热面积,所以说本实用新型的油底壳对于布置卧式发动机非常实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865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不锈钢带光亮退火炉冷却装置的托辊
- 下一篇:集装箱防盗门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