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灌缝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87010.5 | 申请日: | 2009-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38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韦能民;张立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路莱瑞德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23/09 | 分类号: | E01C23/09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方琦 |
地址: | 230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灌缝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一种路面保养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灌缝机。
背景技术:
灌缝机是一台移动的导热油炉,本产品要加热的物质是灌缝胶,此胶的特性:胶体常温是固态,受热后胶体由固态变为液态,受热标准温度是160-180度,最高受热温度为200度(超此温后胶体会炭化变质,而失去使用性能),受热胶泵出后常温下5-10分钟即可恢复固态,冷却速度很快,因此灌缝机的设计要在导热油炉的基础上考虑到加热速度、加热温度、胶体输出等方面;而现有的灌缝机力求加热速度,将导热设定温度提高,一般在250-260度(如此长久会使胶釜内壁逐渐炭化,炭化层到一定厚度后会阻传热,机械性能逐渐下降,终止机械不能正常工作);出胶软管为电加热,但出胶枪头有8-12cm无加热,为保证胶体输出不流畅,一般是将枪头放入釜内受热或用外火加热,导致施工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新型灌缝机,解决了一般灌缝机在要求加热速度时,加热温度设定值高,溶胶室内壁逐渐炭化,灌缝胶不完全熔化而出胶导致不流畅,胶体输出后无预热的难题,提高了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新型灌缝机,包括有加热炉体,所述加热炉体外设置有保温层,且其底端设置有燃烧腔,所述燃烧腔中安装有燃烧器,燃烧腔上面设置有熔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熔胶室外设有导热油夹层,导热油夹层外环绕有螺旋节流排气管道,所述熔胶室壁上设置有多个带有网孔的隔板,所述的各隔板分别连接有管道并汇集于吸胶通道;所述吸胶通道通过电加热软管连接有灌缝枪头;所述的加热炉体外设有加热釜,所述的加热釜内腔用于放置灌缝枪头,加热釜外壁有保温层,内腔壁与保温层之间有导热油层,所述的导热油层与导热油夹层之间通过管路联通,构成循环回路,所述的管路中安装有循环油泵。
所述的新型灌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旋节流排气管道,烟气入口伸入到加热腔内,烟气出口伸出到加热炉体外。
其原理是:本新型采用螺旋排气管排气方式,节流烟气排放,减速高温气体过快流入空气,更好的控制热能损耗速度,增加燃烧值,进而减少燃烧器多次工作循环时间和延长工作周期时间,节能性更佳;采用加热釜装置,解决了灌缝抢头无加热而在常温下不能熔化及工作中间隙过长造成凝结的问题,此加热釜与加热炉体相连,可产生和加热炉体相通同的油温,将灌缝枪头在加热釜内腔中加热,使灌缝枪头保持流畅,熔胶室内部设置有多处带网孔的隔板,使输出泵可吸入熔胶室内各个部位的灌缝胶溶液,可提快灌缝机受热速度,解决灌缝胶不完全熔化而出胶不流畅的问题。
本机采用全电脑控制加热系统,LED4英寸显示屏,集数字显示和动态模拟于一体,操作简单,不但能准确直观的控制加热系统,而且便于诊断和维修。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与其它同类机械相比,采用电脑控制加热系统,结构简单,控制方便,解决了一般灌缝机在要求加热速度时,加热温度设定值高,胶釜内壁逐渐炭化,灌缝胶不完全熔化而导致出胶不流畅,胶体输出后无预热的难题,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图2为本使用新型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新型灌缝机,包括有加热炉体1,所述加热炉体1外设置有保温层2,且其底端设置有燃烧腔3,所述燃烧腔3中安装有燃烧器,燃烧腔3上面设置有熔胶室4,熔胶室4外设有导热油夹层5,导热油夹层5外环绕有螺旋节流排气管道6,所述熔胶室4壁上设置有多个带有网孔的隔板7,所述的各隔板7分别连接有管道并汇集于吸胶通道8;所述吸胶通道8通过电加热软管连接有灌缝枪头;所述的加热炉体1外设有加热釜9,所述的加热釜9内腔用于放置灌缝枪头,加热釜9外壁有保温层10,加热釜9内腔壁与保温层10之间有导热油层11,所述的导热油层11与导热油夹层5之间通过管路联通,构成循环回路,所述的管路中安装有循环油泵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路莱瑞德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合肥路莱瑞德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870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