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浮动油封铸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87520.2 | 申请日: | 2009-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342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杨洪根;罗鹤林;朱必付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洪根;罗鹤林;朱必付 |
主分类号: | B22D13/00 | 分类号: | B22D13/00;F16J15/16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15008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浮动 铸造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浮动油封铸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浮动油封铸造装置。
背景技术
浮动油封,又称双锥面油封(Duo-Cone Seal),是一种特殊型式的机械端面密封,是为适应恶劣的工作环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紧凑型的机械密封方式,具有抗污染能力强、耐磨、耐冲击、密封性能可靠、端面磨损自动补偿、结构简单及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石油机械等重载中低压的泥水沙混合环境中。
浮动油封分为对称式和非对称式两种结构,应用较多的为对称式浮动油封;浮动油封的结构一般包括浮封环、浮封座和O形密封圈;浮封环是一种轴向截面约20°锥角的马鞍型金属环,装配中成对使用。一个随旋转件旋转,另一个静止。O型密封圈是截面为圆形的橡胶圈,具有很好的弹性、耐油性能。O型圈与浮封环配套,在装配后储备较高的能量,并以轴向和径向两个方向上压紧浮封环。浮封座是一个有约12°内锥面并有一定的空间座腔,用以托起O型圈和浮封环,并保证压紧时O型圈受力缓和均匀.浮封环封面接触比压变化缓和。O型圈被夹持于密封环和密封腔之阃,因受挤压,产生适当的径向、轴向分力,使两个密封环始终紧贴,同时因其与密封环密封座腔始终紧贴,而起到密封作用。并在密封面上产生适当的压紧力.保证润滑油不从密封面泄漏和浮动油封正常工作。
目前现有技术中浮动油封的国内采用潮模砂铸造成型,树脂砂壳型铸造成型,失蜡铸造成型等常规铸造方法。然而,这些方法的品质不稳定及生产周期长,具有产业废弃物等缺点。本发明由此而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动油封的铸造装置,该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浮动油封制造时品质不稳定及生产周期长,具有产业废弃物等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这些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浮动油封铸造装置,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设置在外侧的外模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模架内设置倒扣的浮动油封外形模具,所述浮动油封外形模具内侧设置浇注铁水的浇注口,其下端与外模模架配合限位且上模可整体垂直移动;所述下模包括与离心铸造机固定的底模,所述底模上端与上模固定带动上模离心运动。
优选的,所述上模上端设置强制冷却装置;所述强制冷却装置选自强制风冷机或含喷雾的风冷机;所述装置强制冷却时所述浮动油封工件收缩自外形模具内自动脱模。
优选的,所述浮动油封外形模具的模腔内工件小端设置在工件大端的上端,且冷却时浮动油封工作小端的凸面内径小于模腔最小内径。
优选的,所述浮动油封外形模具内侧设置预置形成浮动油封O型圈安装面的条纹。
本装置在使用前先进行组装,下模组装时,在离心铸造机的安装平面上安装固定底模;上模组装时,在外模模架内安装倒扣的浮动油封外形模具并夹紧和凹凸限位,铁水浇注口设置在外形模具的上端并与外形模具的模腔相通;上下模间通过底模与外模模架的固定,使离心铸造机可以带动外形模具离心运动。
启动离心铸造机,将符合比例要求的铁水注入浇注口,通过控制转动时间和转速,使铁水在模具中成形;启动强制冷却装置,冷却使工件收缩脱模。
本发明的原理在于在装配时外形模具装在模架内,同时模架与底模一起旋转,铁水从上部浇入,通过离心铸造机的电机的转动产生离心力使铁水形成工件——浮动油封,工件在线冷却后自动脱模并完成热处理过程。
本发明通过设计合理的离心铸造装置,特别是设计外形模具尺寸,利用离心铸造浮动油封的热胀冷缩的原理来实现工件的脱模,达到自动化生产的目的。本发明通过设计合理的化学成分,提高铁水的流动性及热处理性能,达到在线热处理的效果,可以省略后道的热处理工序,从而稳定了产品品质,缩短了生产周期,没有产业废弃物等优点。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方案,本发明的优点是:
1、本发明的离心铸造装置通过合理设计外形模具的凹凸量,便于浮动油封的脱模,尤其是浮动油封小端的冷却脱模;同时为大批量自动生产提供了可能。
2、本发明在铸造装置的上端设置强制冷却装置,可以实现强制冷却的在线热处理过程,提高了工效。而且在离心铸造装置的外形模具内侧设置预置形成浮动油封O型圈安装面的条纹,可以免除产品1的O型圈安装面的加工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洪根;罗鹤林;朱必付,未经杨洪根;罗鹤林;朱必付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8752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