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双灯双原子化器一体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87884.0 | 申请日: | 2009-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24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朱操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皖仪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31 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双灯双 原子 一体化 吸收 分光 光度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体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双灯双原子化器一体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领域。
背景技术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一体化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重要成就之一。它把几十年来一直分立作微量分析火焰原子吸收和作痕量分析石墨炉原子吸收两台独立仪器结合在一台仪器中,十多年来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世界各著名光谱仪器生产厂商纷纷推出其商品化仪器。目前一体化的商品化仪器的结构设计大致可归纳为两类:
第一类为单灯双原子化器结构的一体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它只有一个光源,两个原子化器根据相互的位置关系又可分为三种结构型式:
第一种是单灯双原子化器串联系统,它是日本日立公司从80年代初由180-80开始将火焰原子化器与石墨炉原子化器“串联”在同一台仪器上,无需转换单元,只要“点燃”不同原子化器就能实现两种分析方式分时测量。这种光路“安排”加长了光程,尤以透镜和“二次”成像加剧了仪器色差,同时受石墨管通光孔径的限制和穿越两个石英窗片,降低了光能量,影响了仪器检出限。对此,日立公司九六年推出Z-5000型的改进仪器,对光路做了重大调整,第一透镜改为反射镜,光源水平安置改成垂直布置,并从左侧调至右侧,使光源光束首先进入石墨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检出限和杂散光。
第二种为单灯双原子化器并联系统,为美国热电公司所拥有,具有独特的被称之为斯多克特(Stockdale)双光束光学系统,通过两个转换镜7便可实现两种分析方式分时测定,这一系统光程更长,光路中反射镜(M2、M3)多,光能损失大。对此,热电SOLAARM系列仪器采用技术难度高,体积小但色散大的中阶梯光栅单色器,石墨炉原子化器的电源外置,腾出空间设计了一个刚性极好的铸铝骨架构件安置光学元件。
上述两种单灯双原子化化器一体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明显特点是无需移动(或转动)原子化器,因此特别适合在原子化器需要硕大磁钢的塞曼扣背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的应用。
第三种为双原子化器换位(互换)系统,即其原子化器是可互相转换的。典型的有日本岛津公司6701型和我国瑞利分析仪器公司WFX-200系列仪器,其双原子化器前后并列安置,结构简单,前后移动换位容易。遗憾的是,由于燃烧器与石墨炉并列紧靠,同处一室,高温和腐蚀性气体氛围对高精度、超痕量分析的石墨炉极为不利。另外是德国耶拿分析仪器公司AAS Vario 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旋转换位。美国P-E公司AA专家系列700/800型仪器,火焰原子化器和石墨炉原子化器各藏样品室一侧,无污染之虑,移动换位,由于两种原子化器需要各自带着气路、水路、电缆换位,故转换机构复杂。这类一体化仪器尽管也能实现自动转换、自动定位、自动校正及优化,但仍需装拆和校正与石墨炉原子化器联用的自动进样器。
第二类为双灯双原子化器结构的一体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这类结构光源为两个,每个原子化器对应一个光源,这样既可以将两个原子化器从结构上分开,又可以将两种分析方法的光路进行分离,解决的第一类结构要么两个原子化器相互干扰,要么光程长,结构复杂等问题,使仪器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光源、石墨炉原子化器、火焰原子化器、消色差透镜和转换镜的光路均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光源分别置于石墨炉原子化器和火焰原子化器的两个外端,转换镜的反射光路与单色器的光输入端对应。转换镜可由计算机控制其旋转,实现不同分析方法时的光路选择。这种结构很好的解决了单灯双原子化器一体化结构的两个原子化器相互干扰、光程长、稳定性差、结构复杂、不易转换、重复性不好的问题。但这种结构光路转折多,对于石墨炉法来说,光能量损失大,其分析方法的性能比火焰法差很多。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新型双灯双原子化器一体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在继承了现有双灯双原子化器结构的优点的同时,解决现有的技术存在的石墨炉分析方法的光能量低,检出限低和精度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皖仪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合肥皖仪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878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紧装置
- 下一篇:一种择压作用圆平面加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