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88261.5 | 申请日: | 2009-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467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洪颖城;吕碧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3/04 | 分类号: | F01M13/04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徐晖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油气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曲轴通风箱系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的主要功能使控制曲轴箱压力,防止油封漏油,通常采用油气分离措施,降低机油消耗,改善燃烧,把燃烧产生的水蒸气和酸性气体排走,既防止了机油的变质,也防止了产生的酸性液体腐蚀零部件,目前,油气分离的措施很多,有迷宫结构、旋风式油气分离器、螺旋式油气分离器、滤芯式油气分离器、静电式油气分离器、离心式油气分离器等等,但上述措施存在以下不足:
1、滤芯式油气分离器维护繁琐,维护成本高;
2、静电式油气分离器、离心式油气分离器的制造成本高;
3、迷宫结构、旋风式油气分离器、螺旋式油气分离器存在油气分离效果不佳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器,其目的是结构简单、成本低、工艺易于实现,提高油气分离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这种发动机油气分离器,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器,包括上端盖、壳体和堵塞,所述的上端盖与所述的壳体连接,所述的上端盖上设有一靠近所述的上端盖一端封闭的,远离所述的上端盖一端敞开的螺旋状导流板。
所述的导流板与所述的上端盖是一体的。
在靠近所述的导流板的开口处设有单向球阀。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发动机油气分离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工艺易于实现,同时也提高了油气分离效率,导流板和上端盖是一体的,增加了导流板的强度。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端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堵塞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上端盖,2、壳体,3、单向球阀,4、堵塞,5、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如图1所表达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这是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器,包括上端盖1、壳体2和堵塞4,所述的上端盖1与所述的壳体2连接。
为了解决在本说明书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的目前公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克服其缺陷,解决结构繁琐的难题,降低成本,提高油气分离效率,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这种发动机油气分离器,所述的上端盖1上设有一靠近所述的上端盖1一端封闭的,远离所述的上端盖1一端敞开的螺旋状导流板5。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油滴微粒旋转时离心力和在所述导流板5表面的附着力实现油气分离,通过改变油气分离器内部的速度场分布来改变油滴微粒受到的离心力,提高了油气分离效率,同时混合气内的油滴微粒在所述导流板表面的附着力也提高了油气分离效率,所述的导流板一端封闭一端敞开可以在提高油气分离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分离器回油的顺畅性,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的导流板5与所述的上端盖1是一体的。
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的上端盖1和所述的导流板5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增加了所述导流板5的强度,便于脱模。
如图1至图4所示,在靠近所述的导流板5的开口处设有单向球阀3。
采用上述结构,在靠近所述的导流板5的开口处设有单向球阀3,所述的单向球阀3可以有效的防止曲轴箱通风系统回油管处的机油倒吸,提高曲轴箱通风系统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具备了突出的实质性的特点,并在技术上取得显著进步,值得在工业上推广和应用,所以,本实用新型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882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动机排气消声器
- 下一篇:煤矿用快速防火密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