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笔记本电脑便携防护包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88427.3 | 申请日: | 2009-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683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晏群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晏群生 |
主分类号: | A45C11/00 | 分类号: | A45C11/00;G06F1/16 |
代理公司: | 南昌平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6122 | 代理人: | 姚伯川 |
地址: | 338025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笔记本电脑 便携 防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外一种笔记本电脑便携防护包,属轻工箱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笔记本电脑已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重要工具,除少数笔记本电脑厂家为促销而配备电脑包外,大部分笔记本电脑是不配制电脑包的,使用者只能自己寻找合适的提包或背包装笔记本电脑,往往由于不合适,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影响了使用者的工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推出一种专用的笔记本电脑便携防护包。它可以很方便地套装携带,或提或背,使用时,可以将笔记本电脑取出放在桌上工作,也可以在没有工作台的条件下,将电脑平放在大腿上,用防护包上的背带穿过大腿固定在大腿上,打开包的拉链,接上电源便可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下述结构实现。本实用新型笔记本电脑便携防护包由包体(3)、包盖(1)、拉链(8)、包提手(6)、背带(5)等组成,包体内腔大小和深度依照笔记本电脑自身尺寸规格而制作,紧贴电脑,包底内衬有一层软垫层,笔记本电脑放进包体通过包体内衬与软垫接触,可保证笔记本电脑底面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包体内左右两端底部分别有2根松紧带连接固紧钩(7),当笔记本电脑放进包后,可拉长松紧带包裹着笔记本电脑将固紧钩相互钩紧,保证笔记本电脑在包内不会晃动;包体与包盖之间由拉链连接,拉链的端部设置了拉链锁,可以用锁把笔记本电脑锁住,防止他人打开,起到保护电脑信息的作用。包体外面左右两侧一端设有电源接插端口预留孔和网络线接插端口预留孔(2),可以在电脑不从包内取出就可接线使用,除了维修外,任何时候使用电脑都不用卸包。包体外面左右两侧另一端各设计一个方形金属环(4),背带可以钩在方形金属环上,用以背笔记本电脑便携防护包,人们在室外、车上、车站、机场等一些没有工作台的特殊场合把笔记本电脑平放于大腿上使用时,从腿下把背带穿过两边金属环相扣住,利用背带把笔记本电脑固定好,保证电脑安全工作。
包盖内侧设有内袋(9),内袋可装电源线、网络线等笔记本电脑附件。
包的制造材料可用布料、皮革、金属等材料,这些都对笔记本电脑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轻度或中度碰撞能起到防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比较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笔记本电脑便携防护包是依照笔记本电脑自身尺寸规格而制作,紧贴电脑;电源和网线接插端口都有预留空间,除了维修外,在任何时候使用都不用卸包,这样设计能使包的重量轻,体积小,携带轻便;在包的两侧各设计一个方形金属环,并配备有背带,背带不仅可以背电脑包,当人们在一些没有工作台的特殊场合把笔记本电脑平放于大腿上使用,从腿下把背带穿过两边金属环相扣住,背带便可把笔记本电脑固定好,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笔记本电脑便携防护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笔记本电脑便携防护包如附图所示,本实施例由包体(3)、包盖(1)、拉链(8)、包提手(6)、背带(5)等组成,包体内腔大小和深度依照笔记本电脑自身尺寸规格而制作,紧贴电脑,包底内衬有一层软垫层,笔记本电脑放进包体内,可保证笔记本电脑底面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包体左右两端底部分别有2根松紧带连接固紧钩(7),当笔记本电脑放进包后,可拉长松紧带包裹着笔记本电脑将固紧钩相互钩紧,保证笔记本电脑在包内不会晃动;包体与包盖之间由拉链连接,包体外面左右两侧一端分别设有电源接插端口预留孔和网络线接插端口预留孔(2),笔记本电脑可以在不从包内取出就接线使用,除了维修外,任何时候使用电脑都不用卸包。包体左右两侧另一端各设计一个方形金属环(4),背带可以钩在方形金属环上,用以背笔记本电脑便携防护包,人们在室外,车上,车站,机场等一些没有工作台的特殊场合把笔记本电脑平放于大腿上使用时,从腿下把背带穿过两边金属环相扣住,用背带将笔记本电脑固定好,保证电脑安全工作。
包盖内侧设有内袋(9),内袋可装电源线、网络线等笔记本电脑附件。
本实用新型采用人造皮革制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晏群生,未经晏群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884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