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体燃料加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88597.1 | 申请日: | 2009-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317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王冬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冬明 |
主分类号: | F17C7/04 | 分类号: | F17C7/04;F17C13/00;F23K5/22;F23D14/28;F23D14/66 |
代理公司: | 台州蓝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9 | 代理人: | 林春元 |
地址: | 3175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燃料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加热装置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液体燃料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主要包括有:天然气、柴油、汽油等,这些能源都为不可再生资源,这类资源是在地球长期演化历史过程中,在一定阶段、一定地区、一定条件下,经历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比,其形成非常缓慢,与其他资源相比,再生速度很慢,或几乎不能再生。人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会消耗,而不可能保持其原有储量或再生。因此,节约能源使用已经成为我们必要的主要任务,开发新能源也是一种趋势。比如轻烃材料:众所周知,液化气、天然气、汽油,它们都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这种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统称为轻烃,通俗地讲:天然气是C1、C2,液化气是C3、C4,在常温常压下它们呈气态,属气态轻烃,我们设备使用的原料是原油和天然气开采及石油深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为C4--C10或C5-C8的组份,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属液态轻烃,液态轻烃具有无污染、噪音低、成本低等特点,是理想的燃料之一,因此,完善使用轻烃燃料的灶具,把这类副产品转化成气体燃料,供城镇居民生活用气和工业用气已成为灶具发展的新趋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有效节能的液体燃料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液体燃料加热装置,在储气罐上设置有与储气罐的内腔连通的吸热管和出气管,在出气管上设置有冷却装置。
上述的吸热管为U型管或直线管或曲线管。
上述的冷却装置为在封闭的容器上设置有与容器内腔连通的冷却液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出气管从容器的内腔穿过。
上述的冷却装置为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的盘管,出气管从盘管形成的内腔穿过。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的优点是: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拆装方便;
2、本实用新型生产工艺简单,能有效节约能源的使用,环保,节约成本;
3、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锅炉或灶具或加热器等加热场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安装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管路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管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参见图1-3:
液体燃料加热装置,在储气罐30上设置有与储气罐30的内腔连通的吸热管10和出气管20,在出气管20上设置有冷却装置40。
上述的吸热管10为U型管。
上述的冷却装置40为在封闭的容器41上设置有与容器41内腔连通的冷却液的进液口43和出液口42,出气管20从容器41的内腔穿过。
用液体燃料加热装置制作的燃烧器,液体燃料罐60通过导管80与上述的冷却装置40的进液口43连通,冷却装置40的出液口42与吸热管10的一端连接,吸热管10部分设置在燃烧器的燃烧装置50周围的可吸热位置,出气管20与燃烧装置50的燃料进口连接。
上述的液体燃料为轻烃或汽油或天然气或柴油或液化气。
上述的燃烧装置50是灶具。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液体燃料从液体燃料罐60通过导管80进入由液体燃料加热装置制作的燃烧器形成的回路中,可为燃烧器的燃烧装置50提供燃料,燃烧装置50进行燃烧,使得经过吸热管10内的燃料被不断地加热,被加热后的燃料气化,进入储气罐30中,并进入出气管20内,由于加热后的燃料温度极高,则有未加热的燃料通过作为冷却装置40的封闭的容器41的进液口43进入,可将高温气态燃料冷却,未加热燃料通过封闭的容器41的出液口42进入吸热管10内,进行加热,出气管20内的气态燃料经过冷却后通过导管80提供给燃烧装置50燃烧。
实施例2:参见图1、4:
实施例2的结构与实施例1所述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与所述的冷却装置70为具有进液口73和出液口72的盘管71,出气管20从盘管71形成的内腔穿过。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冬明,未经王冬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885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