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液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90455.9 | 申请日: | 2009-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04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姜瑞玉;夏英杰;刘雪松;陈勇;陈国华;项速;张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温兄机械阀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4C5/12 | 分类号: | B04C5/12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吕晋英 |
地址: | 325024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离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中药浸膏醇沉的旋液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旋液分离装置主要用于医药、化工、生物及工程等领域,其主要作用是将介质中的混合物体分离,达到提纯的效果。目前,市场及资料上出现的旋液分离装置主要包括有分离机构及调节机构两个部分,其中分离机构包括有桶体及与桶体连接的锥形体,桶体及锥形体内部为旋液腔,桶体的侧边处设有与旋液腔导通的进液管、顶部设有溢流管,调节机构设于锥形体的下端,调节机构包括有收集本体、设于锥形体下端底流口处、并对底流口间隙调节的阀塞、与阀塞连接的阀杆及阀杆的控制手柄,收集本体内部设有收集腔,收集腔的一侧设与其导通的排放管。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溢流管通常为柱状体,介质进入旋液腔进行旋转时,没有完全被分离的介质会直接沿溢流管的管壁排出,造成短路流量,这样导致排出的介质不纯,需要提纯的介质内还是会含有固态体或其它混合物,分离效果不明显;而且调节机构中的阀塞通常为柱塞体或呈椭圆形设置,不利于对底流口的直径进行调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止介质直接沿溢流管流出、可对底流口进行调节的旋液分离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旋液分离装置,包括有分离机构及调节机构,所述的分离机构包括有桶体及与桶体连接的锥形体,桶体及锥形体内部为旋液腔,桶体的侧边处设有与旋液腔导通的进液管、顶部设有与旋液腔导通、且一端延伸至旋液腔内的溢流管,调节机构设于锥形体的下端,调节机构包括有收集本体、设于锥形体下端底流口处、并对底流口间隙调节的阀塞、与阀塞连接的阀杆及阀杆的控制手柄,收集本体内部设有收集腔,收集腔的一侧设与其导通的排放管,所述溢流管延伸至旋液腔内的一端的周面上设有若干沿溢流管轴向排列的环状凸块,该环状凸块上设有斜面。
此项中溢流管延伸至旋液腔内的一端的周面上设有若干沿溢流管轴向排列的环状凸块,环形凸块的设置能够有效的防止未被完全分离的介质(即刚由进液口进入旋液腔内的介质)直接沿着溢流管的壁面进入溢流管,环形凸块上的斜面则会使介质与环形凸块触碰时能够继续进行斜向的旋转,而不会直接进入溢流管内而影响分离效果。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环状凸块与溢流管的外壁通过焊接连接,溢流管延伸至旋液腔内一端的上部分的环状凸块的斜面朝向溢流管出口设置,位于溢流管进口处、并与溢流管进口平行的环状凸块的斜面朝向锥形体设置。
此项中环状凸块与溢流管采用焊接使其连接结构简单;各环形凸块斜面反向的设置则是为进一步放置介质沿溢流管外壁流入溢流管内,起到防护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机构中的阀塞大体呈锥形,包括有大端及小端,其小端朝向旋液腔设置。
此项中将阀塞设置呈锥形后,有助于对底流口的间隙进行调节,使得底流口直径能够达到要求的数值。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调节机构中收集本体的侧边设有透视收集腔的透明板体。
此项中在收集本体的侧边设置透明板体是为了使操作人员时刻能够对收集腔内部进行观察,使操作人员能够清楚的观察到底流口处的排放情况,以此知晓何时需要对阀塞进行调节。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分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温兄机械阀业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温兄机械阀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9045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