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铅酸蓄电池的上盖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93204.6 | 申请日: | 2009-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49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戴增实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市一鸣交通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4 | 分类号: | H01M2/04;H01M2/00;H01M2/12;H01M2/36;H01M2/1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陈智海 |
地址: | 362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具体是铅酸蓄电池的上盖结构。
背景技术
铅酸蓄电池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如汽车、轮船、飞机、照明等。公知的铅酸蓄电池一般包括箱体、上盖、复数组板栅、接线柱及硫酸,所述箱体为中空结构,各板栅分别设于箱体内,于箱体内形成复数个腔室,上盖密封盖合于箱体上从而使各腔室相互独立,硫酸装填于各腔室内,两个接线柱设于箱体或上盖上,各板栅依次串联或并联后再与接线柱电连接。上盖的外表面开设有长条形凹槽,凹槽内开设有复数个加液口,各个加液口分别通过旋塞塞住进行密封,各个加液口分别与箱体的各个腔室相对应连通,各个加液区分别设有通气头,上盖内开设有与各个通气头分别相连通并通至上盖外的排气通道,电池内产生的气体由排气通道自由排出,经引气管引至合适的位置,条形凹槽处密封盖合有盖板。
在生产的时候,各铅酸蓄电池在安装好后需要对板栅进行化成处理(也就是充电过程),在化成过程中,铅酸蓄电池温度会上升,并且伴随着温度上升少量硫酸会挥发成酸雾,在充电后期,会有氢气和氧气释放,若在板栅化成的过程中盖上蓄电池的上盖,则挥发出来的酸雾会沾附在盖帽上,甚至会沿加液口上的排气孔泄漏至加液口外,则会污染蓄电池的上盖,因此在对板栅化成过程中,一般蓄电池先不加上盖,而是对各板栅先进行化成处理,完了之后再把上盖盖设于箱体上。但不加上盖进行板栅化成的不利之处有二,其一是生产工序需要分两步走,即要先对板栅进行化成,然后才将上盖盖上,增加生产成本;其二是在化成过程中,挥发出来的酸雾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酸的流失会缩短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在使用过程中,蓄电池中的酸液可以自由流动,当电池侧翻或倒置时,内部的酸液很容易从通气头沿排气通道漏出,酸液漏出不仅会产生腐蚀性危险和环境污染,而且还会缩短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铅酸蓄电池的上盖结构,其可简化铅酸蓄电池的生产工序,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可避免铅酸蓄电池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因硫酸挥发或漏出而污染环境和缩短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铅酸蓄电池的上盖结构,包括盖体和盖板,盖体上开设有分别对应通向蓄电池箱体的各腔室的复数个加液口;各加液口上分别盖设有盖帽,盖板活动盖设于各加液口上,上述盖帽上开设有排气孔,上述各加液口与蓄电池箱体的各对应腔室之间分别设有可根据设定压力自动开阀的密闭结构。
上述密闭结构包括密度小于水且耐酸的圆球和容置此圆球的腔体,上述腔体具有供上述圆球上下浮动的空间;上述腔体分成上腔体、中腔体和下腔体,上述上腔体与上述加液口相连通且横截面直径大于上述圆球的直径,上述中腔体的腔壁为与上述圆球的部分外表面密闭吻合的弧面,上述下腔体与蓄电池箱体的相应腔室相连通且横截面直径小于上述圆球的直径。
上述各盖帽内分别垫设有与上述各加液口相对应的滤气片,上述排气孔开设于上述各盖帽上于上述各滤气片与上述各盖帽的内底面之间的部位。
上述各盖帽分别配有安装座,上述各盖帽与上述各安装座的一侧边分别对应铰接在一起,上述各安装座上分别开设有供上述各加液口穿过的通孔,上述加液口的外侧壁上对应于上述安装座的通孔分别设有环形突缘,上述各安装座的底部分别开设有定位卡槽,上述盖板上对应于此定位卡槽设有定位卡块。
上述盖帽包括外帽沿、内帽沿和底部,上述盖帽的内帽沿与上述加液口的内壁相适配,上述滤气片密合垫设于上述内帽沿内,上述底部对应于上述内帽沿的部位具有延伸部,上述排气孔设置于此延伸部的侧壁上。
上述盖帽的外侧面设有易于开启的把手。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铅酸蓄电池的上盖结构,各加液口与蓄电池箱体的各对应腔室之间分别设有可根据设定压力自动开阀的密闭结构,在化成或使用过程中,可有效防止酸液挥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化成和使用过程中可限制硫酸和水的流失,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并避免了污染环境;而且在化成的时候,可以直接把上盖直接盖设于箱体上,然后再进行化成,简化了生产工序,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市一鸣交通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泉州市一鸣交通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932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型天线改良结构
- 下一篇:一种低压断路器单断点静触头灭弧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