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载音响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93233.2 | 申请日: | 2009-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912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陈周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常禾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00 | 分类号: | H04R1/00;B60R1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谭一兵 |
地址: | 523927***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音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音响,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载音响。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汽车已不仅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而且作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因而对汽车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汽车通常装设有车载音响。
例如,专利申请号为03201475的中国专利揭示了一种车载音响,其包括一车载音响主机、一前置左喇叭、一前置右喇叭、一后置左喇叭、一后置右喇叭、一重低音喇叭及一中置喇叭。该车载音响主机装设于汽车前方的中控台上,所述前置左喇叭及前置右喇叭分别放置于汽车内部的左前方及右前方并可用于播放中低音,所述后置左喇叭及后置右喇叭分别放置于汽车内部的左后方及右后方,所述重低音喇叭设置于汽车后方的行李箱内并设置有一驱动该重低音喇叭的功率放大器,所述中置喇叭设于汽车前方中控台上并可用于播放高音,所述中置喇叭所提供的中央声道音源并配合其不同位置的喇叭输出音源,从而可达成一定音响效果。
然而,上述现有的车载音响有如下缺陷:一、中低音喇叭和高音喇叭位置间距大,因而造成相交频段的相位失真。二、由于喇叭位置设置不当,声波中频段的信号到达人耳时,基本是以反射声和混响声为主,直达声少,而且声音在反射过程中产生音染,从而声音不仅粗糙、不丰满,而且不清晰及层次感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声音不仅细腻、丰满,而且清晰及层次感好的车载音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载音响,其安装于一汽车内,该汽车设置有一挡风玻璃、若干车门及位于挡风玻璃两侧的A柱,该车载音响包括一车载音响主机及与车载音响主机电性相连的至少一高音喇叭、至少一中音喇叭及至少一超重低音喇叭,该高音喇叭及中音喇叭安装于汽车挡风玻璃至少一侧的A柱上,所述超重低音喇叭安装于至少一车门内侧。
进一步,所述车载音响还包括一分频器,其用于将车载音响主机输出的信号分离成高音、中音及超重低音信号,然后分别送入相应的所述高音喇叭、中音喇叭及超重低音喇叭,该车载音响还包括一与所述车载音响主机及分频器电性相连的功率放大器,该功率放大器用于将车载音响主机输出的信号放大然后传输至所述分频器,分频器固定于收容槽内;
进一步,所述汽车挡风玻璃两侧的A柱上均安装有一高音喇叭及一中音喇叭,高音喇叭及中音喇叭放置在一起,该汽车设置有两前车门,前车门内侧均安装有一超重低音喇叭,中音喇叭包括一盆架、一鼓纸、一支架及一磁铁,该鼓纸扣设于盆架上,磁铁设置于鼓纸大约中心处并位于所述支架的一端;
进一步,所述A柱上设置有一收容槽,该收容槽一端凸伸形成有若干首尾相连的卡固条,该收容槽的位于卡固条围成的空间内开设有一贯穿A柱的出声孔,中音喇叭及高音喇叭通过卡固条固定于收容槽内并与出声孔相对;A柱的位于高音喇叭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压条,该压条抵压高音喇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车载音响通过将高音喇叭及中音喇叭安装于汽车的A柱上,超重低音喇叭安装于车门内侧,因而声场定位恰当,从而中音和高音在传播时不会造成相交频段的相位失真,此外,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以直达声为主,因而声音不仅细腻、丰满,而且清晰及层次感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载音响安装于一汽车内的一种实施例的位置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车载音响的高音喇叭、中音喇叭及分频器安装于汽车的A柱上时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中音喇叭沿A-A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车载音响的中音喇叭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载音响安装于一汽车内的一种实施例的位置示意图。该汽车包括设置于其前部的一挡风玻璃11、两A柱12、一中控台13、两前车门14及两驾座15,所述A柱12分别位于挡风玻璃11两侧,A柱12上设置有一收容槽121,该收容槽121一端凸伸形成有若干首尾相连的卡固条122,该收容槽121的位于卡固条122围成的空间内开设有一贯穿A柱12的出声孔123。所述中控台13位于所述驾座15的前方,所述前车门14位于所述驾座15的一侧并位于所述A柱12的后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常禾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常禾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932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