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拉链头拉片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93419.8 | 申请日: | 2009-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997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刘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晋江福兴拉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4B19/42 | 分类号: | A44B19/42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车世伟 |
地址: | 3622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拉链 头拉片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尤其是一种制造拉链头拉片的模具。
背景技术
拉链头的拉片,包括拉片本体和拉环,拉环上延伸有连接部,拉片本体上设有连接孔,拉环的连接部铆合环绕于拉片本体的连接孔内,从而实现拉片本体和拉环的活动连接。现有的这种拉片,生产时拉片本体和拉环分别通过各自的模具独立成型,然后将拉片本体与拉环之间经过铆合工序连接在一起,加工很不方便,生产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拉链头拉片模具,其可将拉片本体和拉环一体成型,省去了拉片本体和拉环之间的铆合工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拉链头拉片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和下模扣合成与拉片相对应的型腔,上述型腔包括拉片本体型腔和拉环型腔,此拉片本体型腔和拉环型腔的相应端分别设有衔接部,上述拉片本体型腔的衔接部具有U形开口,上述拉环型腔的衔接部插入此U形开口中,且上述拉环型腔的衔接部设有分别对应通向上述U形开口的两侧壁的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上述U形开口的两侧壁内对应于上述第一连接槽、第二连接槽的延伸方向分别贯通插设有第一插管和第二插管,且此第一插管和第二插管的内径分别与上述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的直径相对应。
上述第一插管和第二插管分别具有实心的延伸段,此延伸段的外端分别穿出模具的相应侧面。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拉链头拉片模具,拉片本体型腔的衔接部的U形开口的两侧壁内对应于第一连接槽、第二连接槽的延伸方向分别贯通插设有第一插管和第二插管,且此第一插管和第二插管的内径分别与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的直径相对应,这样,往模具内下料时,物料通过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进入第一插管和第二插管内,分别形成连接拉片本体和拉环的销轴,且此销轴与U形开口的两侧壁之间便形成与第一插管和第二插管的管壁相对应的间隙,拉片本体和拉环便通过此销轴活动连接在一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拉片模具,可将拉片本体和拉环一体成型,省去了拉片本体和拉环之间的铆合工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利用本实用新型所制造出来的拉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利用本实用新型拉片模具制造出来的拉片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拉片本体7和拉环8,拉片本体7和拉环8的相应端分别设有衔接部71、81,拉片本体的衔接部71具有U形开口,拉环的衔接部81插入此U形开口中,衔接部81的两侧对应于衔接部71的U形开口的两侧壁分别伸设有销轴82、83,衔接部71的U形开口的两侧壁对应于销轴82、83分别开设有贯穿通孔72、73,且通孔72、73的内径略大于销轴82、83的直径,拉片本体7和拉环8便通过销轴82、83和通孔72、73活动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拉链头拉片模具,如图1、2所示,包括上模1和下模2,上模1和下模2扣合成与拉片相对应的型腔,此型腔包括拉片本体型腔3和拉环型腔4,拉片本体型腔3和拉环型腔4的相应端分别设有衔接部31、41,拉片本体型腔的衔接部31具有U形开口,拉环型腔的衔接部41插入此U形开口中,且拉环型腔的衔接部41设有分别对应通向U形开口的两侧壁的第一连接槽42和第二连接槽43;U形开口的两侧壁内对应于第一连接槽42、第二连接槽43的延伸方向分别贯通插设有第一插管5和第二插管6,模具内分别设有与第一插管5和第二插管6相对应的凹槽51、61,第一插管5和第二插管6的内径分别与第一连接槽42和第二连接槽43的直径相对应,第一插管5和第二插管6分别具有实心的延伸段52、62,此延伸段52、62的外端分别穿出模具的相应侧面。
加工时,当往模具内下料时,物料通过第一连接槽42和第二连接槽43进入第一插管5和第二插管6内,分别形成连接拉片本体7和拉环8的销轴72、73,脱模时,抽出第一插管5和第二插管6,销轴72、73与U形开口的两侧壁之间便形成与第一插管5和第二插管6的管壁相对应的间隙,拉片本体7和拉环8便通过此销轴72、73活动连接在一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拉片模具,可将拉片本体和拉环一体成型,省去了拉片本体和拉环之间的铆合工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晋江福兴拉链有限公司,未经晋江福兴拉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934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