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抗干扰型电容式传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99333.6 | 申请日: | 200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084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郑建民;王维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建民 |
主分类号: | G01V3/00 | 分类号: | G01V3/00;G01B7/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603 浙江省乐***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干扰 电容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容式传感器,尤其涉及一种抗干扰型电容式传感器。
背景技术
电容式传感器的RC振荡电路中串接有感应电容,电源接通时,RC振荡电路不振荡,当物体接近电容式传感器的检测部位时,感应电容的电容值增加,RC振荡电路开始振荡。当电容值达到一定值后,通过后级电路的处理,将电容量变化转换成电压信号以开关量的形式输出,从而起到检测有无物体靠近或存在的目的。电容式传感器是高阻抗传感元件,易受外界干扰的影响。当外界干扰(如电磁场)在传感器上和电线之间感应出电压并与信号一起输送至测量电路时就会产生误差,甚至使传感器无法正常工作。现有的电容式传感器抗干扰性较差,尤其对电磁兼容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射频场感应的传导干扰及浪涌(冲击)干扰上表现出的抗干扰能力更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原有电容式传感器抗干扰性较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提高抗干扰性能,尤其对电磁兼容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射频场感应的传导干扰及浪涌(冲击)干扰上表现出较好的抗干扰能力的抗干扰型电容式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本实用新型包括外壳和设于外壳内的电路,所述的电路包括依次相连的RC振荡电路、限幅电路、鉴频电路、差动放大电路和开关量输出电路,所述的RC振荡电路中串接有由感应电容片构成的感应电容,所述的RC振荡电路装在一个屏蔽壳体内构成集成模块。本实用新型的感应电容片即为测量头,是构成电容器的一个极板,而另一个极板是靠近电容式传感器的物体。当物体移向测量头时,物体和测量头构成的电容的介电常数发生变化,引起物体和测量头构成的电容值发生变化,引起RC振荡电路振荡,振荡信号输给限幅电路,再经鉴频电路送给差动放大电路,经放大后送给开关量输出电路,最后由电缆输出信号。将感应电容、RC振荡电路构成的测量电路及前置级装在一个屏蔽壳体内,采取内屏蔽措施,有效抑制电磁干扰,从而提高电容式传感器的电磁兼容性,将测量电路和后级的转换电路、传输电缆等用同一个外壳屏蔽起来,正确选取接地地点,减小寄生电容的影响和防止外界干扰,使本实用新型特性稳定,感应灵敏,精度高,工作可靠。
作为优选,所述的外壳呈圆柱形,其前端设有前盖,后端设有后盖,所述的后盖设有外凸凸台,外凸凸台上设有调节检测距离的电位器,与所述的开关量输出电路相连的输出电缆从所述的后盖穿出。呈圆柱形的外壳可以是螺纹型或非螺纹型。电位器设在后盖便于调节检测距离。
作为优选,所述的开关量输出电路上串联有发光二极管,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露出于所述的外壳。当开关量输出电路有信号输出时,点亮发光二极管,使人们能直观地观察到电容式传感器有信号输出。
作为优选,所述的开关量输出电路上串联有发光二极管,所述的发光二极管露出于所述的外壳的后盖。同时开关量输出电路还具有短路保护功能。发光二极管设在后盖上,更便于人们观察。
作为优选,所述的外壳采用金属材质。金属外壳将整个电容式传感器的电路屏蔽在其内,构成外屏蔽结构。外屏蔽层接地点选在差动式电容传感器的两电容之间。这样进一步降低了外界电磁场的干扰,而内外屏蔽层之间的寄生电容等效作用在测量电路前置级,不影响检测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感应电容与RC振荡电路装在一个屏蔽壳体内构成集成模块实现内屏蔽,通过将所有电路装在金属外壳内构成外屏蔽,提高对外界电磁场的抗干扰能力。本实用新型具有抗干扰强、感应灵敏、精度高、调节使用方便等特点,能在强电磁干扰的环境中稳定、可靠地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框示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1-1.前盖,1-2.后盖,2.RC振荡电路,3.限幅电路,4.鉴频电路,5.差动放大电路,6.开关量输出电路,7.感应电容片,8.屏蔽壳体,9.外凸凸台,10.输出电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建民,未经郑建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993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船舶轴系轴承负荷自动测量装置
- 下一篇:自行车鞍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