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摩托车自动气胀式防碰撞安全服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99755.3 | 申请日: | 2009-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417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陶善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陶善国 |
主分类号: | A41D13/018 | 分类号: | A41D13/018 |
代理公司: | 宁波天一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07 | 代理人: | 刘赛云 |
地址: | 315722 浙江省象山县***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动气 胀式防 碰撞 安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撞救生设备,尤其是一种摩托车自动气胀式防碰撞安全服。
背景技术
作为交通工具之一的摩托车虽然在不少城市中被限制,但在广大农村,仍然是很普遍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其车速快,造成交通事故的损伤程度也严重,特别是摩托车与汽车相撞,摩托车驾驶员往往被撞飞几十公尺,落地后无保护措施,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提高摩托车驾驶员的行车安全,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出一种确保摩托车驾驶员行车安全的、遇车祸能起到防撞击作用的摩托车自动气胀式防碰撞安全服。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通过下列技术方案解决。
一种摩托车自动气胀式防碰撞安全服,其包括由前片和后片组成的外衣套,外衣套的前、后是中空的内腔室,在内腔室的胸、背部设有相贯通的气囊,所述气囊内设有自动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动充气装置设在与气囊内壁固定的固定板上,以固定板作支承的CO2气瓶连接在阀座上,并通过连接在阀座上的进气管连通前、后气囊,还包括连接摩托车的保险拉钩以及由该保险拉钩击发实现快速充气的充气部件。
所述的充气部件包括与阀座连接的罩壳,罩壳内自下而上依次设有充气卡套、释放环、弹簧、撞杆及撞针,保险拉钩连接在充气卡套的外露端。
所述的撞针与阀座之间设有密封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为摩托车驾驶员提供了一件防碰撞的安全服,当摩托车驾驶员因车祸而倒地时,在脱离摩托车的瞬间拉动了保险拉钩,从而快速启动使CO2气瓶内的气体迅速充满气囊,避免了摩托车驾驶员的胸、背直接碰撞地面而起了缓冲作用,达到减轻受伤程度的保护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自动充气装置剖视结构示意图(拆去固定板和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3所示,图中1-外衣套、2-气囊、3-固定板、4-CO2气瓶、5-进气管、6-阀座、7-撞针、8-罩壳、9-撞杆、10-弹簧、11-释放环、12-充气卡套、13-保险拉钩、14-密封圈。
摩托车自动气胀式防碰撞安全服,该安全服穿戴在摩托车驾驶员身上,在摩托车行驶之前必须将保险拉钩13连接上摩托车。
安全服包括由前片和后片组成外衣套1,前、后片边缘以缝纫或搭扣或拉链连接构成中空的内腔室,外衣套对材质无特殊要求,外表面任一位置可设置反光条,便于路人注意。在外衣套1的内腔室胸、背部设有相贯通的气囊2,采用耐高、低温的PU聚氨脂布经裁剪后用高频热压制成。气囊内设有自动充气装置,该充气装置设在与气囊内壁热压固定的固定板3上,以该固定板作支承的CO2气4螺纹连接在阀座6上,并通过连接在阀座上的进气管5热压连接前、后气囊2,且与前、后气囊相通,因此阀座设计成多个出气孔结构,便于连接多个进气管管口。
自动充气装置还包括连接摩托车的保险拉钩13以及由该保险拉钩击发实现快速充气的充气部件,该充气部件包括与阀座6螺纹连接的罩壳8,罩壳内、外呈阶梯状结构,底部的充气卡套12的外露端连接保险拉钩13,充气卡套内是释放环11,该释放环受罩壳内肩限位,受充气卡套击发内推,带动撞杆9上移,此时复位弹簧10因压缩贮能弹力同时配合充气卡套将撞杆9上推,撞杆即刻推动撞针7上移并刺破CO2气瓶4口部,气瓶内的CO2即刻充满阀座6,并由多个出口充入气囊2,密封圈14是确保阀座与撞针之间的密封,避免CO2泄漏。
当摩托车驾驶员发生车祸被弹出离开座位时,保险拉钩脱离充气卡套,充气卡套引起的反拉力使释放环带动撞杆和被压缩的弹簧弹力顶向上方撞杆,使撞杆即刻撞击撞针并刺破CO2气瓶密封口,气瓶内的CO2迅速充满阀座并由多路进气管输入前、后气囊,膨胀的气囊使驾驶员落地时得到缓冲,减轻胸、背受伤程度。无论是摩托车驾驶员还是电动车驾驶员,穿上该安全服都能得到有效保护,减少伤亡事故,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陶善国,未经陶善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997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