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模式桥架梁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00558.9 | 申请日: | 2009-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450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陈耀标;王泽秋;吴逸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7/02 | 分类号: | B62D57/0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王兵;王利强 |
地址: | 310016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式 架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运输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桥架梁。
背景技术
在重大件设备运输工程中,经常采用在两台液压轴线平板车间拼装桥架梁组合成液压轴线桥架列车使用。采用液压轴线桥架列车不仅能降低设备运输高度,而且能有效减小重件运输列车对道路压载。目前,国内外现有的桥架梁都只限于在两纵列液压轴线平板车组合使用。但往往由于所运设备重量过大,尽管采用这种两纵列液压轴线桥架列车,许多公路桥梁承载能力仍不能满足重件列车通行要求,需要进行重建改造或实施加固,造成重大项目工期延后与费用激增。因此迫切要求有一种桥架梁可实现两纵列液压平板车和三纵列液压平板车或四纵列液压平板车互换使用,在通过承载能力不足的桥梁时,能方便地将桥架梁前后的两纵列液压平板车转换成三纵列液压平板车或四纵列液压平板车。由于过桥时平板车横向宽度及车轮数量的增加,可以使更多的桥梁梁板参与受力,可以明显提高桥梁重载通行能力,能大幅缩减工期与工程造价。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液压轴线桥架列车的不具有互换性、运输成本高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互换性、降低重件设备运输成本的多模式桥架梁。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模式桥架梁,包括固定承载架,所述桥架梁还包括四根可回转牛腿和四个支垫板,四根可回转牛腿两两对称布置在所述固定承载架的前后两侧,单侧的两个可回转牛腿左右对称布置,固定承载架的两侧中部左右对称地设有两个铰接座,可回转牛腿的一端与铰接座铰接,所述可回转牛腿的另一端铰接支垫板上,所述可回转牛腿的中部内侧设有内支座,所述固定承载架的侧边设有固定支座,所述内支座与辅调硬拉杆的一端铰接,所述辅调硬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支座铰接,所述可回转牛腿的外侧设有外支座,同侧的两个可回转牛腿外侧的外支座分别与主调硬拉杆铰接。
进一步,所述主调硬拉杆设有用于定位的锁定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为:要使桥架梁能方便地在两纵列液压轴线平板模式和三纵列液压轴线平板模式或四纵列液压轴线平板模式间互换,就必须设计一种桥架梁的承载架宽度可变装置来满足两纵列液压平板车和三纵列液压平板车或四纵列液压平板车互换使用。
通过位于固定承载架两侧的四条可回转的牛腿的开合,调整承载架的有效间距,实现两纵列液压平板车和三纵列液压平板车或四纵列液压平板车的互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具有互换性、降低运输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多模式桥架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前视图;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1~图3,多模式桥架梁,包括固定承载架1,还包括四根可回转牛腿2和四个支垫板3,四根可回转牛腿2两两对称布置在所述固定承载架1的前后两侧,单侧的两个可回传牛腿左右对称布置,固定承载架1的两侧中部左右对称地设有两个铰接座4,可回转牛腿2的一端与铰接座4铰接,所述可回转牛腿2的另一端铰接支垫板3上,所述可回转牛腿2的中部内侧设有内支座5,所述固定承载架1的侧边设有固定支座6,所述内支座5与辅调硬拉杆7的一端铰接,所述辅调硬拉杆7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支座6铰接,所述可回转牛腿的外侧设有外支座8,同侧的两个可回转牛腿外侧的外支座8分别与主调硬拉杆9铰接。
主调硬拉杆9上设置用于定位的锁定件,当可回转牛腿2的位置确定以后,可进行调紧定位。辅调硬拉杆7为伸缩杆,也可以设置用于定位的锁定件,或者不设置锁定件。
通过调整辅调硬拉杆7的长度,可实现四条可回转牛腿2的开合,并带动支垫板3移动,同时带动辅调硬拉杆7的伸缩,调整间距后再调紧主调硬拉杆9。如图1所示,可回转牛腿可以端部圆销为中心开合0~60°;当四条可回转牛腿2收拢时(0°),为两纵列液压平板车状态;当四条可回转牛腿2半张开时(30°),为三纵列液压平板车状态;当四条可回转牛腿2完全张开时(60°),为四纵列液压平板车状态;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这种多模式桥架梁能在设备不卸车的条件下,能在二纵列液压轴线桥架梁,三纵列液压轴线桥架梁,四纵列液压轴线桥架梁模式间方便转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未经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0055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跨越交叉壁面的壁面移动机器人
- 下一篇:工程机械履带弹簧张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