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逆流式内喷孔减压稳压阀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02632.0 | 申请日: | 200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152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7 |
发明(设计)人: | 林永通;邵建农;沈纪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业阀门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7/30 | 分类号: | F16K17/30;F16K47/04;F16K47/02 |
代理公司: | 温州金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7 | 代理人: | 王坚强 |
地址: | 323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逆流 式内喷孔 减压 稳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压稳压阀,尤其是逆流式内喷孔减压稳压阀。
背景技术:
减压稳压阀是一种自动降低管路工作压力的专门装置,它可将阀前管路较高的水压减少至阀后管路所需的水平。减压稳压阀的种类较多,目前通径在50mm以上调压困难的场合常使用的一种外部先导式减压稳压阀,在主阀体外部设置一个先导阀,由它来控制和调节主阀。这种外部先导式减压稳压阀的主要由阀体、阀座、阀芯、阀杆、膜片、阀盖及先导阀组成,阀体为直通式腔体,中间由“Z”型隔板分隔开,隔板中心设有圆孔,在圆孔内装配有阀座,阀体上部安装有阀盖及膜片,形成膜片上腔和膜片下腔;阀杆上端穿过膜片和膜片压板的中心孔并通过螺母固定,阀杆的下端穿过阀芯并通过螺母与阀芯相连,阀芯可随同膜片一起升降,膜片上腔内设有弹簧,在阀门前后压力平衡时,给阀芯一个预紧力(超过密封面必须的初始密封比压),使密封面能够达到设定的密封效果。进口端旁通管将膜片的上腔和下腔连通,出口端旁通管通过先导阀将膜片上腔和阀门出口端联通,通过先导阀可以调节膜片上腔与阀门出口端的压差,从而控制膜片上腔与下腔的压力差。这种大口径(DN50-1000mm)的减压稳压阀的介质流向为低进高出(进口位于阀板下部,出口位于阀板上部),阀芯为圆盘状或球冠状,主要存在以下缺陷:1.当前后压差超过0.5MPa时,阀门产生剧烈振动和啸叫,密封面快速磨损;2.流量调节特性不好,不适合流量要求稳定的系统使用;3.减压后高速介质由阀板下部流向上部,直接冲刷密封面和阀内部件,容易磨损,使用寿命比较短。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大口径减压稳压阀产生振动、密封面磨损快、流量不稳定及部件寿命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逆流式内喷孔减压稳压阀,该逆流式内喷孔减压稳压阀在现有的技术上进行了改进,改变了高压流体的流向,使高压流体不会直接冲刷密封面及阀内部件,具有无振动、流量稳定、密封效果好及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该逆流式内喷孔减压稳压阀包括阀体、阀座、阀芯、阀杆、膜片、阀盖及先导阀,阀体内设有隔板,隔板将阀体分为上、下腔体,阀座安装在隔板上,阀体上部安装有阀盖及膜片,阀芯及膜片通过阀杆相连,膜片与阀盖之间设有弹簧,阀体的上腔体依次相通膜片的上腔、先导阀及阀体的下腔体,阀芯的下部为圆筒,所述的圆筒上边沿带凸台且下端敞开,所述的圆筒的侧壁设有筛孔,所述的圆筒与阀座内孔滑动配合,所述的凸台的下平面与阀座的上平面形成密封副。
所述的筛孔为外小内大的锥孔。
所述的凸台与阀座之间为软密封或硬密封。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采取上述方案,使用时,阀体的上腔体进入高压介质,高压介质由阀芯下端圆筒侧壁上的筛孔流入圆筒内部,不经过阀座和阀芯的密封副,只有当阀门全部关闭时,密封副才起作用;因此,密封副没有磨损,使用寿命大幅延长。由于圆筒四周的筛孔按一定的规律对称分布,流入圆筒内部的高速介质互相碰撞而消减了大部分的动能,因此,当介质压差大于0.5MPa时,阀门也不会产生啸叫和振动;另外,高压介质由阀体的上腔体流入下腔体及外部经先导阀流入下腔体,避免了现有同类减压稳压阀高压介质由阀体下部流向上部,内部流向外部时直接冲刷阀体,使得阀体及相关部件的使用寿命增长。本实用新型改变了高压介质的流向,使高压介质不会直接冲刷阀芯与阀座的密封面及阀内部件,具有无振动、流量稳定、密封效果好及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图中1-阀体,2-阀座,3-阀芯,4-阀杆,5-膜片,6-阀盖,7-先导阀,8-隔板,9-上腔体,10-下腔体,11-弹簧,12-圆筒,13-凸台,14-筛孔,15-进口端旁通管,16-出口端旁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业阀门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业阀门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026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