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外双溢流循环式汽车转向助力叶片泵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03966.X | 申请日: | 2009-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698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仲照航;温圣灼;丁志强;王建宇;杜梦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液压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065 | 分类号: | B62D5/06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602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外 溢流 循环 汽车 转向 助力 叶片泵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转向助力叶片泵,具体涉及一种内外双溢流循环式汽车转向助力叶片泵。
背景技术
汽车转向助力泵应用于汽车动力转向系统,为动力转向系统提供压力油源,减轻了驾驶员转向操作疲劳强度,提高了转向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转向泵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叶片泵基本工作原理,再增加了流量控制原理和压力控制原理,从而稳定了转向泵的输出流量和输出压力。目前国产卡车转向泵多采用内循环式,也有极少部分采用外循环式,内循环式转向泵有进出油二条管路,超过控制流量的液压油在转向泵内部循环,对于进油不足有一定的补充,但内部过多循环的液压油把液体的压力能转换成了热能,造成了转向泵温度升高,当温度过高的时候就容易造成转向泵磨损,尤其在矿山、工地,沙场等工况恶劣的环境,自卸车的转向泵的使用寿命非常低,外循环式转向泵比内循环多一条溢油管路,超过控制流量的液压油通过溢油管流回油罐,相比内循环,因为多一条管路散热,外循环转向泵的温度要大大低与内循环,有利于延长转向泵的寿命,但由于多一条管路连接,就需要在汽车上有足够的空间位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使转向泵温度降低、故障率降低的内外双溢流循环式汽车转向助力叶片泵。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内外双溢流循环式汽车转向助力叶片泵由转向泵吸压油区2、流量控制阻尼孔3、压力控制阻尼孔5、安全阀6、稳流阀7、内循环管路8、外循环管路9、进油口10、出油口11和溢油口12组成,转向泵吸压油区2的吸油区与油罐1相连,流量控制阻尼孔3和稳流阀7并联,同时两者与转向泵吸压油区2压油区相连,汽车转向器4和压力控制阻尼孔5并联,同时两者与流量控制阻尼孔3出油端相连,安全阀6与压力控制阻尼孔5后端相连,内循环管路8连接转向泵吸压油区2,外循环管路9连接油罐1,内循环管路8和外循环管路9并联,同时两者与安全阀6和稳流阀7相连接,出油口11连接汽车转向器4和流量控制阻尼孔3,进油口10连接转向泵吸压油区2与油罐1,溢油口12连接外循环管路9和油罐1。
转向泵吸压油区2通过容积变化从油罐1吸油和压油,通过流量控制阻尼孔3输出恒流量的液压油,液压油超过控制流量,打开稳流阀7,超过控制流量的液压油进入内循环管路8和外循环管路9,一部分超过控制流量的液压油通过外循环管路9直接流回油罐1,一部分通过内循环管路8进入转向泵吸压油区2吸油区补充进油,实现内外双循环。
本实用新型在内循环方式的转向泵基础上,在转向泵泵体上增加溢油口,溢油口与内循环油路相通并直接连回油罐,从而在内循环油路上开一条新的油路直接连回油罐形成外循环油路,使进行内循环的液压油一部分通过新油路即外循环油路直接流回油罐,从而实现内外双循环,达到降低了转向泵温度的目的,一部分继续内循环液压油同时起到了补充油量的作用。本实用新型可以使同样的发动机同样的转向泵在装不同的车型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在装自卸车的时候打开溢流油口,同时并存内外循环,降低了转向泵的温度,也通过内循环补充了一定的油量,在装一般的载重车时候可以关闭溢油口,从而成为单一的内循环转向泵,节省了空间位置。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在满足助力转向的同时,降低了转向泵的温度,还弥补了转向泵进油不足的情况。使同样的发动机同样的转向泵在装不同的车型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中:1、油罐,2、转向泵吸压油区,3、流量控制阻尼孔,4、汽车转向器,5、压力控制阻尼孔,6、安全阀,7、稳流阀,8、内循环管路,9、外循环管路,10、进油口,11、出油口,12、溢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液压件有限公司,未经大连液压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039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