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客运车厢座卧席组合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06530.6 | 申请日: | 200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382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赵学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学敏 |
主分类号: | B60P3/38 | 分类号: | B60P3/38;B61D1/04;B61D1/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创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0125 | 代理人: | 付继德 |
地址: | 400701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客运 车厢 座卧席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运车厢中的乘用具,特别是客运车厢座卧席组合。
背景技术 客运车的乘用具主要有座椅和卧铺两种,短途客运汽车普遍采用座椅,长途客运汽车主要采用卧铺,而客运列车通常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设置。但不管采用那种形式的乘用具,其都是分区设置,相互独立,结构单一。特别是旅客列车,硬座车厢与硬卧车厢分离,硬座车的座椅设在人行通道两侧,一侧的三人座座位长约1.5米,另一侧的二人座座位长约1米。硬座车的乘客在乘坐数小时后就会感到极度疲劳而想休息,此时却只能坐着打一会儿盹,既不安全,也不舒适,由此,大多数乘客发出了“花钱买罪受”的感慨。即使在旅客稀少时,这种座椅也无法让乘客舒适的放松躺卧,只能让其基本空着浪费空间,而对旅客减轻疲劳无所帮助。另外,现有硬座车厢的行李架设在车厢两侧靠近顶棚,旅客不易查看,取放不方便,且存在掉下伤人的安全隐患,致使旅客不能放松身心。乘坐硬卧车厢的卧铺则相对舒适,但铺位占用空间大,在硬座车厢乘坐10人的空间,硬卧车厢却只能容纳6人,由此而造成运输资源的浪费。在客运高峰期,由于运力不足而造成票源紧俏,旅客时常排长队购票,有时甚至排上几昼夜也可能一票难求。为此本领域也作过相关改进,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仍需进一步提高。中国专利公开号CN2165051,公开日期1994年5月18日,发明创造名称“火车车厢用双层坐卧式座椅”,公开了一种用于火车硬座车厢座椅的改进,可以提高火车硬座车厢的载客容量,但火车车厢的空间仍未充分利用,需进一步改进提高,且其人行通道不畅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节约空间、人行通道畅通、充分利用运输资源的客运车厢座卧席组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客运车厢座卧席组合,包括卧铺、爬梯,卧铺设有上铺和中铺,每两组卧铺之间由隔板连接成一体,所述中铺的下方设有座椅,座椅固定连接在客运车厢的地板上,座椅的椅背与隔板连接。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将原客运车厢内的卧铺的下铺改设为座椅,既可用于客运列车,也可用于长途客运汽车。乘坐座椅的乘客和乘坐卧铺的乘客可以进行相互交换,既可以消除座椅乘客的乘坐疲劳,也可以为卧铺乘客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同时,在运输淡季,可充分利用卧铺资源,以减轻旅客疲劳。座椅可乘坐的乘客数量远多于原下铺的一人,在运输旺季,可缓解运力紧张情况,以达到充分利用运输资源的目的;另外座椅的下方空间可放置乘客行李,既取放方便,也可消除安全隐患,乘客可充分放松身心。
优选的,座椅由相互独立的4个并列成排;合理的座椅数量可满足乘客乘坐舒适性的要求,同时也不浪费运输资源;使原卧铺只能乘卧6人的空间,增加到12人,提高运输能力100%。
优选的,隔板的下部设有圆形的通风孔,通风孔位于座椅的座垫下方,通风孔的直径为φ40~50mm;圆形通风孔可使车厢内的空气充分流通,并不出现换气死角,通风孔的数量及直径,以通风为目的,以不影响隔板的强度为原则确定。
本实用新型客运车厢座卧席组合的有益效果是,旅客乘坐舒适、人行通道畅通、无安全隐患、身心放松,能充分利用运输资源,合理缓解运力紧张状况,可提高原卧铺运输能力10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参见附图1、图2,一种客运车厢座卧席组合,包括卧铺2、爬梯4,卧铺2设有上铺21和中铺22,每两组卧铺2之间由隔板3连接成一体,所述中铺22的下方设有座椅1,座椅1固定连接在客运车厢的地板3上,座椅1的椅背11与隔板3连接。所述座椅1由相互独立的4个并列成排。所述隔板3的下部设有圆形的通风孔31,通风孔31位于座椅1的座垫12下方,通风孔31的直径为φ40~50mm。
以上虽然结合了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作出各种变形或修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学敏,未经赵学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065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