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建筑墙体保温性能动态测试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08447.2 | 申请日: | 2009-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70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于国清;申肖肖;曹双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5/20 | 分类号: | G01N25/20;G01N25/1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5 | 代理人: | 宁芝华 |
地址: | 20009***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墙体 保温 性能 动态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墙体保温性能动态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能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建筑能耗在整个社会总能耗中所占比例较大,节能减排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建筑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墙体改革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必须积极采用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墙体材料,保温性能的优劣成为墙材是否可以成为新型绿色材料的重要指标。但是,实际的建筑作为一种产品,受材料、施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往往造成墙体的实际热工性能与设计值有一定的偏差。仅仅从规范和设计出发对墙体提出节能要求是不够的,还要积极进行建筑节能热工检测成套技术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以保证建筑节能工作切实有效地进行。
目前,国内墙体保温性能现场测试方法有热流计法和热箱法两种。热流计法受测试条件影响很大,连续测试时间长,《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JGJ132-2001)规定热流计法连续采暖达7天以上方可测量,这使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检测受到了限制。热箱法适合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测量,需要控制测量热箱的加热量,系统较为复杂,由于箱体的散热以及难以保证被测物体在整个测试表面上都为一维热流,测试精度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墙体保温性能动态测试装置,其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使用热流计对温度和季节要求苛刻,可用于测试的时间短,难以适应普通工程竣工验收或者检测的需求;而单纯的热箱法系统较为复杂,测量难以精确等弊端。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建筑墙体表面及内外侧温度、热流值的测量得到相应的实验数据,再结合相应的数学模型、算法辨识出墙体的传热系数。
测试过程中通过建立一些辅助测点,考察是否为一维热流,测试状态是否稳定,以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测量的量全部为温度,系统简单,基本不受室内外气温的影响,便于操作。不仅可以对建筑墙体测试,还可以对建筑的其它围护结构(门、屋顶、楼板)进行测试,也可以对木版、石板等的传热系数进行现场测试。
一种建筑墙体保温性能动态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热箱的一个表面开口,其它表面由夹心保温彩钢板制成;热箱内部设置一个反射面,加热器位于反射面的焦点处,反射面与热箱壳体之间填充岩棉隔热层;热箱上端靠近被测物体处设置一风口,热箱下端对应位置处设置一风扇,风扇通过导线与控制面板相连接;热箱开口一侧箱体与被测物体紧密接触;在被测物体测试点处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分别布置温度传感器,同时在被测物体内表面和外表面分别以测试点为圆心,按圆周等距布置至少3个温度传感器,并在外表面用遮光布遮蔽,所述的温度传感器与数据检测和显示部件连接;在被测物体内表面至少设置1个热流计。
所述的反射面为旋转抛物面。
所述的加热器与热流计连接在托架上,托架与被测墙体连接。
以测试点为圆心,在被测墙体外表面沿圆周均布至少3个温度传感器,用来判断中心处是否为一维热流。
除了上面两组温度传感器外,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被测墙体内侧和外侧空气温度,用来辅助判断是否达到计算传热系数必需的状态,比如传热是否稳定,热流是否穿透被测墙体等。
本实用新型加热器位于反射面焦点处,其辐射的热量通过反射面可平行反射到被测墙体上对墙体瞬间加热;直至箱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10℃以上,这样便形成热箱向被测物体的传热。当温度传感器显示温度不再大幅度变化时,开启风扇及风口进行冷却,加热和冷却过程在热箱内产生特定的温度波作为输入量,记录被测围护结构内外表面温度、热流值作为输出量,利用系统辨识方法辨识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值。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系统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精度较高、灵活实用,基本不受室内外气温的影响,操作方便;
2、采用动态测试方法,测试时间短;
3、测试范围广,不仅可以对建筑墙体,也可以对建筑其它围护结构(门、屋顶、楼板)
进行测试,也可以对木板、石板等的传热系数进行现场测试。
附图说明
图1为建筑墙体保温性能动态测试装置示意图;
图2为被测墙体外表面温度传感器布置示意图;
图3为被测墙体内表面温度传感器及热流计布置示意图;
图4为反射面工作原理图。
1.被测墙体,2.热箱,3.反射面,4.加热器,5.风扇,6.风口,7.数据检测与显示部件,8.控制面板,9.岩棉隔热层,10.热流计,11.托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084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合成1H,3H-喹唑啉-2,4-二酮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装配丝杆的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