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静压布水式水蓄冷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08667.5 | 申请日: | 2009-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62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冯哲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同菲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08 | 代理人: | 陈树德 |
地址: | 20007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压 布水式水蓄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水蓄冷空调系统的立罐型水蓄冷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确保立罐型水蓄冷装置内的水流态处于层流状态,以减小斜温层厚度,提高蓄冷效率的静压布水式水蓄冷装置。
背景技术
水蓄冷空调系统是一种调峰节能的空调技术。主要原理是在夜间电价低谷时段开启制冷主机,并将其制取的冷量以4~6℃的冷水储存起来;而在日间电价高峰时段利用蓄存的冷水制冷,而主机避峰运行。而蓄冷水的蓄存与取用,是水蓄冷系统的核心技术。
蓄冷水的蓄存与取用都是在蓄冷装置中进行的。目前常用的水蓄冷装置有混凝土水池型和立罐型。立罐型水蓄冷装置因其蓄冷效率高、占地面积小、制造周期短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
目前,常用的立罐型水蓄冷装置的蓄冷方式又分为:自然分层式;隔膜式。
相对而言,自然分层式水蓄冷装置由于结构简单,是水蓄冷系统设计中最常被用到的。自然分层式水蓄冷装置中4℃~6℃的高密度低温水自然聚集在蓄冷装置的下部,形成高密度水层;同时,12℃~20℃的低密度高温水自然聚集在蓄冷罐的上部,形成低密度水层。这就要求蓄冷装置内的水在蓄存与取用过程中,尽可能形成稳定的层流态活塞型运动。
现有绝大部分水蓄冷工程的蓄冷装置采用的是管道式布水系统----即通过钢管布水管道,将水引入或引出蓄冷装置。这种布水方式仅适用于横断面为方形的土建水池型蓄冷装置,而对于横断面为圆形的立罐型蓄冷装置,管道式布水系统往往无法保证每根支管的布水点数量一致,因而各布水点的流量亦无法保证均匀一致。这常常会导致水蓄冷装置内的速度场及温度场分布不均,并影响到蓄冷装置的蓄冷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蓄冷效率高的静压布水式水蓄冷装置。
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静压布水式水蓄冷装置,在立罐型水蓄冷壳体内的顶部及底部设置静压水箱,顶部静压水箱的下底面以及底部静压水箱的上底面均匀设置布水口,蓄冷水进水主管和出水主管伸入静压水箱中,其上均匀开启出水口或吸水口,所述出水口或吸水口的开口方向与前述的布水口的开口方向相反,用于消除进水或出水的动压,使水仅靠静压驱动流入或流出蓄冷装置。由于静压水箱内的各点的水静压均一,能确保每个布水口的水流量均等、水流速低、流态稳定于层流状态。
所述的静压水箱是用钢板材质制成的。
所述的蓄冷水进水主管和出水主管在进水罐前各分为两根等径的支管,且每根支管的流量为总流量的50%。所述进水主管及出水主管的支管管内流速不大于2m/S,优选流速V3为0.75m/S~1.5m/S,每根支管做数次变径,确保管内流速处于上述优选流速范围内。
所述布水口的间距,优选为500mm~800mm。
所述出水口或吸水口的间距,优选为1500mm~2000mm。
静压水箱的高度H不小于支管最大管径D1的2.5倍,保证完全消除出水口或吸水口处动压,进而确保静压水箱内部各点的静压均匀一致,这样可保证上水层和下水层都处于层流流态,减少了上、下水层之间的扰动与对流传热,从而减小上、下水层之间的斜温层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越功效在于:
1)水仅靠静压流入或流出蓄冷装置,因此可确保每个布水点的水流量均等、以保证蓄冷装置内的水流流态稳定于层流状态;
2)大大降低出流以及入流对水层的扰动,最大限度地减小斜温层厚度,斜温层的厚度控制在400mm以下;
3)温度分布均匀,提高了水蓄冷装置蓄的冷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静压水箱剖面图;
附图中标号说明:
1-水蓄冷壳体; 2-静压水箱;
3-进水主管; 4-出水主管;
5-出水口; 6-吸水口;
7-布水口; 8-上水层;
9-下水层; 10-斜温层;
11-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附图所示,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同菲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同菲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086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