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预应力管桩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09731.1 | 申请日: | 2009-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39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应付钊;何国富;方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52 | 分类号: | E02D5/52;E02D5/58;E02D5/3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胡美强 |
地址: | 100029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应力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联接技术,特别涉及一种预应力管桩接头。
背景技术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我国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应用非常广泛,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桩基材料已经被工程人员所熟知,但每节桩之间的连接方式至今为止还没有很好的解决。由于管桩之间连接质量问题造成的工程质量事故屡见不鲜,许多抗拔、受弯荷载较大的桩设计人员只能采用灌注桩。
传统的管桩连接方式采用端板间外边缘开坡口直接焊接。在两桩桩头对接工况下,连接速度慢,两桩对心落位需施工人员凭经验进行,通常需要三十分钟左右,同轴度误差大,两端板平面中间易产生间隙,不是面接触承力,容易造成两端板施焊间隙过大,焊接质量难以保证,焊缝检测难度大。为保证工程质量,如何保证桩端板间的连接强度,尤其是抗拔、抗弯性能,已被视作管桩设计的首要问题。
专利号为00225965.6、名称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联接的端头板”的中国专利的技术方案是:端头板形状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形状大小相适应,圆周边缘联接有一裙板,端头板一边为加工平面,另一边的表面有凹陷洼儿,而构成凹凸曲线型面,它与混凝土的结合为凹凸曲面结合,这一结构加强了端头板与管桩二者间的连接,但在根本上还没有解决相邻管桩端头间的焊接质量和焊缝检测难的问题。专利号为200820087832.1、名称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连接结构”的中国专利的技术方案是:在传统管桩做法的基础上,在端板的圆环形端面上增加销孔,上下节桩连接时插入钢销,同时在钢销与销孔间增加环氧树脂;该结构通过钢销使管桩对中容易实现,通过环氧树脂和钢销加强了管桩的抗剪、抗弯能力,但其抗拔、抗弯受力主要还是通过管桩周边的焊缝来实现的,仍没有解决相邻管桩端头间的焊接质量和焊缝检测难的问题。专利号为200610052508.1、名称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抗弯接头”的中国专利的技术方案是:上下端板的端面边缘处均焊接有一个圆筒形焊接板,沿端板、圆筒形焊接板周边,垂直的、等距地布局焊接着两组抗弯板,在制桩前,将圆筒形焊接板、抗弯板的一端和端板焊接在一起;这一结构增加了抗弯板,并且在制桩前进行大部分的焊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管桩焊接缝检测难的问题和抗弯性能差的问题。但由于圆筒形焊接板、抗弯板的存在,进行制桩时传统的管桩模具需要进行较大更改,并且在沉桩的过程中,圆筒形焊接板、抗弯板对施工也造成较大的麻烦,推广应用较为困难。其它如专利号为ZL03248946.3、名称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机械螺纹接头”的中国专利,专利号为ZL200620096032.7、名称为“螺纹连接端头板管桩接头”的中国专利,虽然解决了相邻管桩端头间的焊接质量和检测难问题,但由于其接头形式与传统管桩差异较大,对管桩的模具需要更改,对沉桩过程又提出了新的难题,推广实施的难度也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预应力管桩接头,其增强联接后管桩整体的抗拔、抗弯能力,易于推广实施。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预应力管桩接头,其特征在于,预应力管桩接头包括第一端头板、第二端头板、连接螺栓,第一端头板通过连接螺栓与第二端头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头板位于一个下节桩的上端,第二端头板位于一个上节桩的下端,第一端头板的形状和第二端头板的形状都为平面圆环形。
优选地,所述第二端头板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一端头板设有槽孔,所述预应力管桩接头还包括连接螺栓、用于固定模板的螺栓孔和钢筋墩头孔,钢筋墩头孔和螺纹孔、槽孔在同一直线上,连接螺栓先拧入螺纹孔中,再插入用于固定模板的螺栓孔中。
优选地,所述连接螺栓的扩大头处的内平面是倾斜的,槽孔的倾斜度与连接螺栓的扩大头处的内平面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A、管桩间的抗拔、抗弯荷载全部有连接螺栓来承受,端头板周边的剖口焊缝仅是固定上下节桩,防止其相对移动,采用转角法来控制桩间的连接紧密程度,使连接的性能稳定,施工中的不确定因素大为减少,大大增加了管桩接头的抗拔、抗弯性能。
B、由于连接螺栓的存在,上节桩和下节桩的桩头对接容易,同轴度高,能大大提高施工效率,且能保证两端板面无间隙接触,桩的承压性能高。
C、与传统管桩做法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管桩接头具有良好抗拔、抗弯性能,仅端头板上预留孔的做法和端头板的厚度有所不同,增加了连接螺栓,管桩的制作和沉桩过程与传统管桩完全一样,非常易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097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流沙层中人工挖孔桩装置
- 下一篇:吸排水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