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压管路上的电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09868.7 | 申请日: | 2009-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694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邹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隆测量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11/00 | 分类号: | G01D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61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路上 电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极,具体的说是一种高压管路上的电极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各种高压管路在流体传输过程中,一般都要穿过管壁将一根电极伸入管内,用于检测管内流体的温度、流速等情况。这种伸入管内的电极,对其绝缘性能和密封性能要求比较高。对于电极输出端所占空间也要求适中,不宜过大,否则,影响其他传感元器件的布局。
现有技术解决此问题的技术方案主要有两种,图1示出了一种现有技术高压管路上的电极结构,它包括高压管路1,高压管路管壁外面设置电极座4,电极座上有连通高压管内部的电极通孔,电极3通过电极通孔伸入高压管内部并与电极通孔内和高压管路内壁的塑胶衬里2浇筑在一起。衬里与电极直接浇筑在一起,结合力强,不容易泄漏;但是这种结构由于空间太小浇注工艺复杂,制造成本高,在26MPa的承压下,特别是有交变温度时,也会泄漏。
图2示出了另一种现有技术高压管路上的电极结构,它包括高压管路6,高压管路管壁外面设置电极座7,电极座7上有连通高压管内部的电极通孔,在高压管6内壁和电极通孔内壁有塑胶衬里5,电极前12端的电极头压在高压管6内的塑胶衬里5上,电极后端通过绝缘垫8、11、一个弹簧9和螺帽10固定在电极座7外端。这种电极结构的弹簧可补偿衬里的变形,电极头在弹簧力作用下,可以始终压住衬里;但是它的补偿距离太短,不足以弥补衬里的变形;电极长度过长,不便于装配;电极与衬里之间需要○形密封圈;密封预紧力小,且随着衬里的变形而线性变小,所以密封效果也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容易制作、密封效果好的高压管路上的电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高压管路上的电极结构,它包括高压管路、电极和电极弹性支撑件,在高压管路管壁外面设置有电极座,电极座内有连通高压管内部的电极通孔,在高压管内壁、电极通孔内壁和电极座外端面有塑胶衬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极的里端是电极头,电极的外端有外螺纹,电极头与塑胶衬里接触面呈圆锥形状;电极穿在电极通孔上,电极头的圆锥形状接触面压在塑胶衬里上,外端通过绝缘垫、紧固螺帽紧固在电极座上,在紧固螺帽上扣上绝缘帽;所述的电极弹性支撑件包括一个弹簧支撑板,电极的外端通过绝缘垫和支撑螺母固定在弹簧支撑板上,两个以上强力弹簧支撑在弹簧支撑板与高压管外壁之间。
为了方便安装,能将电极从内径比较小的高压管路内部安装到电极通孔内。所述的电极可以由两段或三段结构通过螺纹连接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电极由电极头、连接柱和引出端通过螺纹连接而成,所述的引出端是一个螺纹杆,螺纹杆的中部有代替紧固螺帽的与螺纹杆一体且外经大于螺纹杆的环状棱柱。
所述的强力弹簧最好是气弹簧。
所述电极头的圆锥形状面上有环状凹槽。
所述的塑胶衬里是一层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聚全氟乙丙烯FEP或聚氨酯PU。它具有耐腐蚀、耐磨损,强度高,绝缘性好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所述的弹性支撑件采用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强力弹簧,其弹性位移比较长,回弹力量大,弹性力足以满足密封预紧力的需求,且能够补偿衬里的较大的变形,加上电极头与内衬塑胶膜层的接触面呈圆锥形状,密封效果好,密封预紧力不是主要靠的电极上螺母锁紧力,而是直接靠弹性支撑的回弹力。并且这个回弹力在较长的位移里都保持大于密封预紧力的最小需求。这种可以长时间,保持的预紧力,使得电极头与内衬塑胶膜之间可以直接接触压紧达到密封,而不需要借助O型圈来达到密封;克服了O型圈容易老化的缺点。在26MPa的承压下,特别是有交变温度时,也不会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高压管路上的一种电极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高压管路上的另一种电极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高压管路上的电极结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高压管路上的电极结构局部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高压管路上的电极结构局部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电极头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隆测量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未经科隆测量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098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