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PVC聚合釜内冷挡管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10007.0 | 申请日: | 2009-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24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茅陆荣;郝振良;黄小华;张华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森松压力容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14/06 | 分类号: | C08F14/06;C08F2/01 |
代理公司: | 上海百一领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3 | 代理人: | 陈贞健 |
地址: | 2012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pvc 聚合 釜内冷挡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聚合釜挡管,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高效换热能力的PVC聚合釜内冷挡管,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PVC聚合釜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聚合釜的散热能力和釜内工艺单体流动的均匀性。目前,研究提高聚合釜撤热能力主要集中在聚合釜本体的夹套部分,如ZL 200520043542.3、ZL 200520043541.9、ZL 200520045285.7和ZL 200520043545.7等实用新型专利都是通过增加夹套换热面积或减小夹套导热热阻来提高夹套的换热能力。
对于聚合釜内冷挡管,其主要作用是改善釜内流场,增强工艺单体搅拌混合的均匀程度,而且通过挡管内部的冷却水循环,可以辅助聚合釜夹套进行换热。但是现有内冷挡管通常为内外两层套管结构,外管材料为不锈钢,流体在套管间流动时分布不均,会导致表面对流传热系数下降,而且不锈钢材料本身的导热系数低,这些都使得内冷挡管传热能力下降,不能起到强化换热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PVC聚合釜内冷挡管传热热阻大,内部流体流动不均匀而造成的传热能力低且伴有局部积垢的缺点,提供一种具有较高传热系数的聚合釜内冷挡管,其可有效提高内冷挡管的换热能力。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PVC聚合釜内冷挡管,其包括依次由外到内、同轴的外管、中间套管和内管,所述中间套管上下两端与所述内管外壁相连接,形成密闭的空腔体,所述内管一端与冷却水进口相连,所述内管另一端通过导流筒与所述外管上端相通,所述外管下端与连接短节的一端相连,且所述连接短节与冷却水出口相通。
其中,所述连接短节另一端与所述内管外壁相连接,所述连接短节与所述外管形成的空腔与所述外管与所述中间套管形成的空腔相通。
所述中间套管与所述内管之间通过锥形筒节、上封板和下封板形成密闭的空腔体,所述中间套管下端与锥形筒节大端连接、锥形筒节小端通过下封板与内管外壁连接在一起,上封板分别与中间套管和内管的顶端相连接。
所述导流筒设置在上封板,并与内管相连通。
冷却水出口可通过一接管与所述连接短节侧面相通。
所述外管顶端还与管帽相连接。
所述外管的材料可为纯镍材质等导热系数高的无缝管或板卷管。
为了使冷却水流经外管和中间套管之间的环隙更加均匀,在中间套管外壁上还可以设置导流板,冷却水沿导流板螺旋流动产生的二次环流,更加提高了外管内侧壁面的表面对流传热系数。
由于外管外壁面直接与聚合釜内的工艺单体接触,因此外管和管帽的外壁均抛光处理,这样能有效防止聚氯乙烯颗粒附着在内冷挡管外壁,减小了传热过程中的污垢热阻,有利于内冷挡管传热的进行。
冷却水由冷却水进口进入内管,流过内管顶部经导流筒折返沿中间套管和外管间的环状空间向下流动,并经设置在连接短节侧壁处的冷却水出口排出,完成对外管的冷却。中间套管的作用是调节外管与中间套管之间的流动间隙,同时能增强内冷挡管的刚度。
本实用新型PVC聚合釜内冷挡管具有较高传热系数,有效提高内冷挡管的换热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PVC聚合釜内冷挡管的结构简图。
图中,1是冷却水进口,2是连接短节,3是固定法兰,4是内管,5是锥形筒节,6是中间套管,7是外管,8是导流筒,9是管帽,10是上封板,11是导流板,12是下封板,13是接管,14是冷却水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PVC聚合釜内冷挡管包括冷却水进口1,连接短节2,固定法兰3,内管4,锥形筒节5,中间套管6,外管7,导流筒8,管帽9,上封板10,导流板11,下封板12,接管13和冷却水出口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森松压力容器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森松压力容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100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