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续的人非共板断面交叉路口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10243.2 | 申请日: | 2009-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71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夏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1C1/00 | 分类号: | E01C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0 | 代理人: | 刘峰 |
地址: | 20012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人非共板 断面 交叉 路口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交叉路口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交叉路口结构中,常见的人非共板断面是将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放在同一高度,并且前两者均高于机动车道。
该断面组合在交叉口处,通常的处理方式可归纳以下2种:如图1所示,非机动车道1与人行道2同步降坡至机动车道3一个高度过街;或如图2所示,非机动车道1在近交叉口通过降坡的方式与机动车道3一个平面进行过街,行人通过人行道2经缘石坡道过街。
上述交叉路口的结构设计由于在交叉口范围没有连续,因此存在交叉口处交通混乱,安全性较差的缺点。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安全性高、连续性好的人非共板断面交叉路口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性高、连续性好的人非共板断面交叉路口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续的人非共板断面交叉路口结构,至少包括相交的第一机动车道及第二机动车道;还包括高于所述第一机动车道且平行设置的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所述非机动车道及所述人行道借助于同一缘石坡道降低至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所在的平面;所述缘石坡道连续延伸至所述第二机动车道的末端,并在所述第一机动车道与所述第二机动车道交合处设置有路缘石;所述路缘石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所在的平面。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机动车道与所述第二机动车道相交形成四个路口转角;各所述路口转角内分别设置有所述缘石坡道。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善现有的交叉路口的结构设计,对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采用物理分隔,使路口结构连续性好,安全性较高,引导非机动车与行人共同过街,改善了交通秩序,实现全线人非共板。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交叉路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又一交叉路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交叉路口结构,具有连续的人非共板断面;至少包括相交的第一机动车道30及第二机动车道31。还包括高于第一机动车道30且平行设置的非机动车道1及人行道2。
本实用新型中,非机动车道1及人行道2借助于同一缘石坡道4降低至第一机动车道30所在的平面。
缘石坡道4连续延伸至第二机动车道31的末端,并在第一机动车道30与第二机动车道31交合处设置有路缘石41。
路缘石41的高度高于第一机动车道30所在的平面,也高于第二机动车道31所在的平面,一般与非机动车道1及人行道2的高度持平。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机动车道30与第二机动车道31相交形成四个路口转角A、B、C、D。在各路口转角A、B、C、D内分别设置有缘石坡道4,并设置有各自的路缘石41。
由于上述结构设计,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人行道在交叉口采用物理分隔,使非机动车从非机动车道1降坡接地到达第一机动车道30所在平面后,由于路缘石41的阻挡,不能直接沿原行驶方向进入交叉口,而必须与行人共同过街。
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为一丁字路口,第一机动车道30与第二机动车道31相交后形成路口转角A、B、C。
在路口转角A、B中,设置有同上所述的缘石坡道4,并设置有各自的路缘石41。在路口转角C中,路缘石41为直线形。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未经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102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