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凝土清除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10381.0 | 申请日: | 200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604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曾奇胜;李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天工上海十三冶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5/00 | 分类号: | E02D1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李彦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清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凿除去除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混凝土清除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国内地下连续墙的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绕流现象还是很难避免,混凝土绕流后形成的绕流砼直接影响到下一幅槽段的开挖及成槽质量,因此对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质量和下道工序的正常进行有很大妨碍,需要及时清除。目前经常用两种方法清除混凝土绕流砼:第一种是利用起重机吊起重钢坯等重物直接冲击绕流砼,这种方法需要用起重机吊起重钢坯随后起重吊钩和重钢坯一同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直接冲击绕流砼,对起重机及钢丝绳的使用寿命有影响,同时存在安全隐患,可能会造成起重机倾覆或其它安全事故。第二种是利用工程冲岩机上的冲击锤进行缓慢冲凿,由于冲击锤的冲击力小,且容易跑偏,处理工效很低,大大增加了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因此,现有的清除方法,既费时费力、存在不安全因素,而且清楚效果不佳,往往难以彻底清除干净。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安全可靠、施工效率高的清除工具,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清除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达到发明目的:
一种混凝土清除器,包括柱状的锤体,其特征是:还包括冲击柱、底板、加强筋板和锁口管,在锤体一个端面的中部开一槽,底板的一端嵌入锤体端面的槽内并和底板相互固定,底板的另一端嵌入3~6个冲击柱,冲击柱及底板的上下两侧都通过加强筋板和锤体的端面固定,在锤体的另一个端面固定连接一锁口管,锁口管的侧面开有一通孔,通孔贯穿锁口管的侧面其两端分别开口于锁口管的侧面且通孔位于锁口管截面的直径处。
所述的混凝土清除器,其特征是:锤体端面和底板的连接、底板端面和冲击柱的连接、冲击柱和加强筋板的连接以及锤体端面和锁口管的连接,都采用焊接固定。
所述的混凝土清除器,其特征是:冲击柱的冲击端为圆台形,冲击柱沿底板的端面平均分布。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根据实测实量混凝土绕流后形成的绕流砼的深度和宽度,选择合适长度的锁口管固定连接在锤体的后端,用起重机吊起锁口管放在顶升架内,当锤体前端的冲击柱距绕流砼m~m时,用引拔机将锁口管夹紧,起重机吊钩下放至高度,然后将引拔机夹持油缸全部打开,本实用新型可以自由落体方式向下冲击绕流砼并将其砸裂打碎,随后可用成槽机抓起砼碎块,再用液压抓斗采用撩抓方式清底直至达到设计要求。在此方法中使用的引拔机,足以起到导向及环抱作用,使处理绕流的混凝土更加直观和明确。
根据冲量定理,物体动量的变化等于所受的冲量,即Δmv=ft,对于用重物砸碎绕流砼而言,因末速度为零,故重物所能提供的冲击力为:
(1)式中:f为重物落至绕流砼后产生的冲击力,m为重物的质量,v为重物落至绕流砼瞬间的末速度,t为冲击力的作用时间。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至下落终点的物体其势能完全转化为动能,即:
综合(1)式和(2)式,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天工上海十三冶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天工上海十三冶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103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出运沉箱用胶囊台车
- 下一篇:热铸锚专用反顶架的配套叉耳锚头后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