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实体群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10588.8 | 申请日: | 2009-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09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朱光裕;孙洋波;顾伟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钟玉敏;雷绍宁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体 竖向 抗拔静 载荷 试验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领域,涉及一种静载荷试验系统,特别是一种建筑桩基检测技术中的高抗拔力群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系统,可对基础工程中的扩底群桩抗拔承载力进行检测,应用于基础工程中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和为工程验收而进行抽样检测的试验桩群桩承载力的检测。
背景技术
许多建(构)筑物的基础既承受竖向抗压荷载、又承受竖向抗拔荷载,有时上拔荷载较大或主要承受上拔荷载。而桩基础是建(构)筑物抵抗上拔荷载的重要基础形式。现有的抗拔计算公式一般可分为理论计算公式与经验公式。理论计算公式是先假定不同的桩基破坏模式,然后以土的抗剪强度及侧压力系数等参数来进行承载力计算。由于剪切破坏面的不同假定,以及设置桩的方法对桩周土强度指标的影响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用起来比较困难。经验公式则以试桩实测资料为基础,建立起桩的抗拔侧阻力与抗压侧阻力之间的关系和抗拔破坏模式。总的来说,桩基础上拔承载力的计算还是一个没有从理论上很好解决的问题,对抗拔桩的承载能力研究相对较少,即使有少量工程进行实体桩的抗拔试验,也只是验证单桩的抗拔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大型工程群桩的抗拔试验几乎没有。基础工程中群桩基础受竖向荷载后,由于承台、桩、土的相互作用使其桩侧阻力、桩端阻力、沉降等性状发生变化而与单桩明显不同,承载力往往不等于各单桩承载力之和,此为群桩效应,群桩效应是抗拔桩基设计时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群桩效应受土性、桩距、桩数、桩的长径比、桩长与承台宽度比、成桩方法等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群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是确定群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最直接、最准确的方法,也是研究扩底群桩的群桩效应的必备手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现场进行高抗拔力群桩静载荷原位试验的实体群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系统,以达到实现检测群桩抗拔承载力及群桩效应系数的目的,为研究扩底抗拔桩的群桩效应系数提供切实可行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实体群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安装于试验群桩各试验桩上的加载反力装置,所述加载反力装置包括反力梁、反力桩、加载用油压千斤顶和压力传感器,所述反力梁固定在反力桩上且抵靠于试验桩的上方,千斤顶搁置在反力梁上方,压力传感器置于千斤顶上方,各试验桩的所有千斤顶相互并联连接,所有千斤顶均同规格、同型号,且率定曲线相近。
由以上公开的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各试验桩分别安装加载反力系统,每根试验桩采用一台大型千斤顶,多台千斤顶并联,由高精度油压表控制压力。并且为了确保各桩所施加上拔荷载精度,在每台千斤顶上方又设置了了一台压力传感器,作为校核各桩上拔荷载的依据。使用结果表明,采用本实用新型试验系统即解决了大型群桩抗拔试验难以处理的集中加载方法,又达到了各桩同步加载的目的。该试验系统可用于三根及三根以上的大型桩基的群桩抗拔试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体群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系统布置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根群桩抗拔试验U-δ曲线。
附图标记如下:
1、主梁 2、千斤顶
3、压力传感器 4、反力桩
5、试验桩 6、小压梁
7、拉杆 8、桩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体群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系统,包括分别安装于试验群桩各试验桩5上的加载反力装置,所述加载反力装置包括反力梁1、反力桩4、加载用油压千斤顶2和压力传感器3,所述反力梁1固定在反力桩4上且抵靠于试验桩5的上方,千斤顶2搁置在反力梁1上方,压力传感器3置于千斤顶上方,各试验桩4的所有千斤顶2相互并联连接,所有千斤顶2均同规格、同型号,且率定曲线相近。每个加载反力系统包括两个反力桩4,所述反力桩对称设置在每个试验桩5的左右两侧,两个反力桩4的上方通过反力梁1固定连接。
所述压力传感器3、千斤顶2与试验桩5同在一中性轴上。如图2所示,还包括小压梁6、拉杆7和桩帽8,所述千斤顶2设置于反力梁1与小压梁6之间,所述桩帽8设置在反力梁1下方,所述拉杆7连接于桩帽8与小压梁6之间,所述千斤顶2通过小压梁6、拉杆7、桩帽8形成一加力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105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术缝合线高效拆除器
- 下一篇:CT图像颅内血肿体积测量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