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铁车辆可控新风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11095.6 | 申请日: | 2009-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53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臧建彬;王晓保;周巧莲;宋丹辉;刘叶弟;刘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27/00 | 分类号: | B61D27/00;F24F1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铁 车辆 可控 新风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铁车辆可控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中引入新风是保障车内良好空气品质的关键,地铁车辆载客量大,必须向车内通入新风,不断更换车内的空气,使车内空气保持一定的新鲜程度。地铁车辆每节车厢定员310人,按照GB/T 79828-2003地铁车辆通用技术条件,每人至少需要10m3/h的新风量。现有地铁车辆空调装置采用定新风系统,由于新风是从车外引入的,新风带来的显热和潜热占了空调装置冷负荷的很大一部分(为22.3%~36%),地铁车辆的空调系统中,系统设备容量都是依据远期高峰客流量要求进行配置的。在运营初期、近期,由于客流量没有达到远期高峰客流量的水平,系统设备仍按原设计的状态运行,且在每天运行过程中,设备也不是各时段都需要按满功率运行的,就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当车内人数较少或在始发站预冷时,部分新风就是多余的。而多余的新风就会增加空调能耗,从而造成了电能的浪费。在地铁车辆空调系统中控制新风量,使通入的新风量随车内人数的多少而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地铁车辆空调能耗,可以达到既满足车内乘客的要求又能节能的目的。
目前地铁车辆都采用定新风量系统,无法根据车内人数减少新风的引入,地铁车辆可控新风系统旨在改变地铁空调定新风运行模式,以地铁车辆车厢内CO2浓度(或承重)为控制信号对地铁车辆空调机组新风量实时动态控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地铁车辆可控新风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地铁车辆可控新风系统,由箱体9、新风过滤装置和新风控制系统组成,其中:新风过滤装置由气水分离器2组成,新风控制系统由新风门执行器1、新风,门3、CO2变送器4、送风机5、电动机6、蒸发器7和滤网8组成,箱体9两侧壁上开有新风口,箱体9一端开有送风口和回风口,气水分离器2位于新风口,一侧连接新风门执行器1,另一侧连接新风门3,送风机5位于送风口,送风机5连接电动机6,送风机5一侧设有蒸发器7,蒸发器7一侧设有滤网8,CO2变送器4位于回风口处。
本实用新型中,CO2变送器4连接PID调节器。
本实用新型中,新风门执行器1连接PID调节器。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送风机5采用离心式送风机。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气水分离器2上设有滤网。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送风机5采用两台,两台送风机5并联,两台送风机5分别连接电动机6,电动机6可以采用双轴伸电动机。
空调车厢是密闭的,从卫生要求出发,空调车厢内每人必须保证有一定的新风量。空调车厢所需新风量的大小主要是根据室内允许CO2的浓度来确定的。根据铁道部标准TB1951-87客车空调设计参数,客室内二氧化碳容积浓度不大于0.15%。新风量虽然是以CO2的浓度为指标,但它同时也考虑温湿度、臭气和粉尘等其他污染因素的影响。在地铁车辆上,温湿度、臭气和粉尘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小,输入的新风量只要足以确保CO2浓度在规定范围内即可,过大的新风量虽然会提高车厢内空气的品质,但却是以能源消耗为代价的。对于冬、夏两季要合理地控制最小新风量,既要使车厢内CO2浓度不超过允许值,又不要出现多余的新风。因此可控新风系统的控制参数选取车厢内CO2浓度。CO2浓度的发生量与载客量成正比,也可选取列车承重信号发信。
可控新风系统与传统的新风系统的区别在于,传统的新风系统新风量恒定,可控新风系统可以实时的调节新风量的大小。体现在设计结构上就是将新风口改为新风门,并且新风门可以自动根据需要调节风门开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自动检测车厢内CO2浓度或载客量;
(2)根据CO2的浓度的变化自动调节新风门的开度大小;
(3)紧急通风时,新风门全开;
(4)预冷预热时,新风门全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地铁车辆可控新风系统采用CO2浓度(或承重)为控制参数,来调节新风量,从而减少了空调机组所需处理的新风量,降低空调能耗,延长了空调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控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控新风系统新风量自动控制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未经同济大学;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110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煤粉角式喷射混合器
- 下一篇:一种座便器的坐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