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医用骨科颈椎椎间隙动态稳定植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11398.8 | 申请日: | 2009-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760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吴昌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 |
代理公司: | 上海开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114 | 代理人: | 竺明 |
地址: | 201706 上海市青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医用 骨科 颈椎 间隙 动态 稳定 植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颈椎椎间隙植入物,尤其涉及一种医用骨科颈椎椎间隙动态稳定植入装置。
背景技术
颈椎椎间隙植入装置主要用于骨科中脊柱外科手术,如适合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术的配套手术;或者,适合颈前路融合器的配合使用,以预防或减缓相邻节段退变。
现有颈椎椎间隙植入装置有两种:
1.椎间隙融合器:目前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使用椎间隙融合器。其所采用的材质可以是PEEK或钛合金。这种固定限制了腰部的活动来达到腰椎稳定的目的。一般配合植骨。使固定的节段自体融合。其结果是相应节段的腰椎,丧失运动功能;可能使相邻节段的椎间盘更易于发生退变。
2.人工颈椎间盘:其所采用的材质可以是钛合金、医用聚乙烯或陶瓷,外形类似椎间盘,在椎间隙支撑固定来达到恢复颈椎活动的目的。人工颈椎间盘因为其材质及设计特性,使其适应症狭窄。而且植入人工颈椎间盘的手术操作过程创伤大,术后发生异位骨化及自主融合率高,对相邻节段退变不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在先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医用骨科颈椎椎间隙动态稳定植入装置,能提供颈椎的稳定性,又能保持颈椎的活动性。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医用骨科颈椎椎间隙动态稳定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上、下翼及连接上、下翼的连接部,呈U形结构;上、下翼宽度大于长度;上、下翼前端部上下错开设计;上、下翼外侧面均设有齿状突起。
进一步,所述的上、下翼的宽度比长度大2mm,宽度大于12mm;上、下翼之间的高度大于5mm。
所述的上、下翼之间高度设计在5~7mm之间。
所述的上、下翼的宽度设计在12~18mm之间。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下翼的连接部为半圆弧形设计,构成该装置的旋转中心。
所述的上、下翼外侧面上各设有三个齿状突起。
所述的上翼为弧形设计。
1)上下翼之间高度设计,保证了该装置保持颈椎间隙的有效距离。起到支撑颈椎前路的作用。降低椎间关节关节面的应力,维持了椎间孔高度。
2)上下翼连接部为半圆弧形设计,构成该装置的旋转中心。设计放置在颈椎椎间隙中,离颈椎椎体前后缘2-3mm处,位于脊柱的旋转中心。可以有一定的活动性,随轴向加压的力的改变而表现为允许后伸,前屈活动时可压缩。能缓冲轴向的压力;
3)宽度比长度大2mm的长方形设计,保证了该装置更加符合颈椎的解剖。分担了应力,降低了压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在使用该装置术后发生终板沉降的可能。
4)上下翼上,各有倒齿的设计。手术中,齿状突会部分嵌入终板,能防止该装置前移,控制旋转,维持脊柱轴线排列。
5)上翼的弧形设计,保证了和上节段颈椎下终板的贴合。提供初始的稳定性,防止向前或向后移出。
6)上下翼的错位设计,使该装置更加符合颈椎解剖结构。
在使用时,本实用新型医用骨科颈椎椎间隙动态稳定植入装置通过专用的“试模/植入”器,确定选择该装置不同的尺寸规格。使用专用植入工具夹闭植入物前缘,打入颈椎椎间隙间,最后松开植入工具。完成植入。
如上述,本实用新型操作简易,切口小,组织损伤少。使用简便和精确。该棘突间装置稳定了术中因减压术后引起的节段不稳,可预防远期产生的不稳,允许可控制的运动维持节段稳定。
本实用新型装置用钛合金制成,而钛合金的材质既能保证固定的强度,又能保持极好的生物相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医用骨科颈椎椎间隙动态稳定植入装置的结构。
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医用骨科颈椎椎间隙动态稳定植入装置,它包括有上、下翼1、2及连接上、下翼1、2的连接部3,呈U形结构;上、下翼1、2宽度大于长度;上、下翼1、2前端部上下错开设计;上、下翼1、2外侧面均设有齿状突起11、21。
进一步,所述的上、下翼1、2的宽度比长度大2mm,宽度大于12mm;上、下翼1、2之间的高度大于5mm。
所述的上、下翼1、2之间高度设计在5~7mm之间,上、下翼1、2的宽度设计在12~18mm之间。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下翼1、2的连接部3为半圆弧形设计,构成该装置的旋转中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113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