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插接式框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11530.5 | 申请日: | 2009-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20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曾仲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仲国 |
主分类号: | F24F13/20 | 分类号: | F24F13/2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刘卫宇;陆嘉 |
地址: | 20161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插接 框架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央空调的末端设备,尤其涉及中央空调箱体的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箱体按结构可分为无框架和有框架结构。无框架空调箱体由盖板型材拼接,面板结合用螺丝或面板型材扣接,这种结构的缺点是:螺丝露在外面极不雅观,并且整体防松效果不佳;面板型材扣接对成型后的面板精度要求高,组装效率低。框架结构的空调箱体存在一种规格框架,只能适用于一种厚度的箱板,在空调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为满足不同使用条件,势必要增多框架的规格,从而增加了模具费用,并且不利于现场管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新型插接式框架结构,其在提高框架箱体隔热保温、降低漏风率及避免冷桥的前提下,可增加框架型材的通用性,并提高组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插接式框架结构,包括一立柱、一角三通、一内插件、两个外插件和两块箱板;立柱设置在角三通的上方,内插件设置在立柱的内侧,两个外插件和两块箱板分别设置在立柱的两侧,该立柱分别与角三通、内插件和两个外插件卡扣连接;在内插件的两侧各设有一翼板,该两个翼板分别与两个外插件相对设置,每一翼板、与该翼板对应的外插件以及立柱的侧面共同限定一可容置箱板的空间,箱板放置在该空间内,箱板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分别紧贴翼板和外插件;外插件相对于箱板的一面还开设有密封槽,在该密封槽内嵌设有密封条。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数个部件插接扣合在一起,不仅强度高、密封性能好,而且空气穿越时压力损耗能降到最小。卡扣连接在一起的框架组装方便,且刚性好,不宜变形。此外,内插件、外插件及密封条能隔开箱板内外金属,有效防止冷桥的产生,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主要部件均为型材,具有阻燃自熄特性,并能够回收使用,从而可节约能源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a至图2c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角三通的主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图3a至图3c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外插件的主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柱的截面示意图。
图5a至图5c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内插件的三种实施方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插接式框架结构,包括一立柱1、一角三通2、一内插件3、两个外插件4和两块箱板5。立柱1设置在角三通2的上方,内插件3设置在立柱1的内侧,两个外插件4和两块箱板5分别设置在立柱1的两侧,该立柱1分别与角三通2、内插件3和两个外插件4卡扣连接。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立柱1的内侧开设有一燕尾槽11,内插件3相对于该立柱的一侧设有一与燕尾槽11相适配的燕尾凸块31,该燕尾凸块31嵌入在燕尾槽11内。立柱1的两侧各设有一凹槽12,外插件4相对于立柱的一侧设有一挂钩41,挂钩41嵌入在凹槽12内,从而将外插件4与立柱1连接固定在一起。
在内插件3的两侧各设有一翼板32,两个翼板32分别与两个外插件4相对设置,每一翼板32、与该翼板32对应的外插件4以及立柱1的侧面共同限定一可容置箱板5的空间,箱板5放置在该空间内,箱板5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分别紧贴翼板31和外插件4。外插件4相对于箱板5的一面还开设有密封槽42,在该密封槽42内嵌设有密封条6。外插件4设有密封条的一面顶紧箱板5,可阻挡箱板5的滑动和箱体漏风,并且依靠箱板5的反作用力使其外侧面与立柱1扣合成一整体,保证了箱体的强度、密封和美观。
最好是,立柱1、角三通2、内插件3和两个外插件4均采用型材,立柱1的材质为PVC塑料,密封条的材质为橡胶。立柱型材可由专用模具拉制而成,具有尺寸大、强度高的优点。内插件型材可具有多种规格,如图5a至图5c所示,改变内插件型材,就可配合使用不同规格箱板,从而在不改变箱体结构的条件下适用于多种规格箱板,增加了型材的通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仲国,未经曾仲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115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