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池用温度计的固定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12251.0 | 申请日: | 2009-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448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张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钢十三冶钱潘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K1/14 | 分类号: | G01K1/14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李彦 |
地址: | 20094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池 温度计 固定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度测量工具的支撑或固定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水池用温度计的固定工具。
背景技术
在混凝土生产企业中需要经常制作试件并进行水养护,为此通常设置水养护池,池内灌水并按规定使水温仅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为实时观测水温变化情况,必须配备温度计,一般选用精度较高且价格便宜的玻璃管温度计。根据测量水温的操作规范,温度计一端的玻璃泡必须全部浸于水中但又不能接触池壁,因此温度计实际是悬浮于水中,这样就存在一个如何在水池中固定温度计的问题。但目前的固定方法普遍存在不足,或者温度计容易接触池壁,或者温度计在水中随处漂移难以捕捉,从而妨碍了水温的测量,容易造成水温测量不准确、操作不方便,影响了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使得温度计能方便且准确测量水池温度的装置,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池用温度计的固定工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水池用温度计的固定工具,包括底座,底座上开有供温度计插入的通孔,其特征是:还包括底座吸片、手柄吸片和手柄;底座由密度比水小的塑料、泡沫塑料或木块制成,底座的上表面固定有底座吸片;手柄为一连杆,在手柄的一端固定手柄吸片;底座吸片和手柄吸片这两者一为铁片另一为磁铁片。
为了方便就地取材扩大选材范围,底座也可使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如金属制造,为了保证底座在加载了底座吸片和温度计后仍能浮于水面之上,必须使得底座、底座吸片和温度计这三者的质量之和与底座外侧面所围体积之比小于水的密度,即1000kg/m3,这就要满足底座是空心的且内部空腔容积和外侧面所围体积之比大于一临界值,具体见如下计算:
设底座外侧面所围体积为V,内部空腔容积占外侧面所围体积之比为k,铁的密度为ρFe,水的密度为ρ0,按阿基米德定律,则底座全部浸没于水中后,受到的浮力为ρ0Vg,受到的重力为ρFe·(1-k)V·g,总的合力(即储备浮力,以浮力方向为正向)为ρ0Vg-ρFe·(1-k)V·g=Vg[ρ0-(1-k)ρFe]。
取ρFe=7.8×103kg/m3,ρ0=103kg/m3,经计算可知:当k≈87%时,此时浸没于水中的底座所受的浮力和重力恰好平衡;当k>87%时,浮力大于重力,底座除能保证自身浮于水面外,还可负载一定质量的物体。
所述的水池用温度计的固定工具,其特征是:底座吸片和手柄吸片这两者分别为铁片和磁铁,底座吸片有四片,分别固定在底座上表面的边缘处且均匀围绕通孔分布。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温度计插入底座的通孔内,注意使得温度计的液柱面高于底座的上表面,将底座放入水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端浸入水中即可测量水温,由于温度计被底座所包围,因此不会接触池壁而导致测量不准。需要读数时,将手柄的手柄吸片端伸入水面上方并靠近或贴上底座上的底座吸片,依靠磁铁对铁片的吸引,就可以使得底座和手柄相互连接,随后即可拖动底座至水池边读出温度计读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避免了因固定不便而导致测量水池水温时的误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一种水池用温度计的固定工具,包括底座1,底座吸片3、手柄吸片4和手柄5,如图1所示,底座1为一立方体,底座1上开有供温度计插入的通孔2,底座1的外侧面上固定底座吸片3,底座吸片3采用铁氧体磁铁片,共有四片,分别固定在底座1上表面的边缘处且均匀围绕通孔2分布。底座1由密度比水小的塑料、泡沫塑料或木块制成,由于泡沫塑料密度低,能提供比较大的浮力储备,因此选用泡沫塑料制作底座1更为理想。手柄5为一连杆,在手柄5的一端固定两片手柄吸片4,手柄吸片4采用铁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钢十三冶钱潘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宝钢十三冶钱潘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122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