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高活性粉煤灰的生产碾磨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15419.3 | 申请日: | 200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590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章宝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章宝祥 |
主分类号: | B02C15/08 | 分类号: | B02C15/08 |
代理公司: | 杭州金源通汇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6 | 代理人: | 唐迅 |
地址: | 3145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高 活性 粉煤 生产 碾磨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高活性粉煤灰的生产制备技术,特别是超高活性粉煤灰生产的方法及碾磨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我国粉体工业的滞后性,现有粉煤灰的活性不能充分有效提高,使综合开发应用不能够冲破平均粒度在20微米这个大关,故在其跨行业开发应用中的矛盾尤见突出。
综合开发应用只能在基础设施和建材行业这个圈圈里打转。要跨行业运作和广泛应用,使粉煤充分资源化。就必须首先打破活性不能提高这个瓶颈,跨出建材行业这个门槛,外面世界大得很。
例如:塑料高分子、橡胶高分子、绝缘材料、摩擦材料、高分子涂料、耐火绝热材料等等。一系列行业的功能性填充材料在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和应用。从而诸多行业和领域也迫切希望我们在新材料开发和应用上有所突破性进展。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又能使生产成本上有明显下降,来提高企业实体在市场经济中的综合竞争能力和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达到双赢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能将粉煤灰的粒度破碎至0.5微米至0.05微米带幅,从而极大提高粉煤灰的活性和比表面积的高活性粉煤生产碾磨设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一种超高活性粉煤灰生产的碾磨设备,它包括碾磨机,所述的碾磨机包括机壳、支承架、主轴、螺旋升角辊和耐磨衬套,螺旋升角辊和耐磨衬套相应设置,在所述的螺旋升角辊上设有导流槽。所述的导流槽可以是螺旋升角导流槽。支承架设在主轴上,在机壳内壁和螺旋升角辊之间设置耐磨衬套,螺旋升角辊和支承架通过离心滑动结构连接。所述的离心滑动结构是在支承架上设有滑轨,滑轨中设有滑动轴,螺旋升角辊连接在滑动轴上,滑动轴通过弹簧向心受力。静止时滑动轴通过弹簧向心力来控制。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所得到的超高活性粉煤灰,能将粉煤灰粒度有效控制在0.5微米至0.05微米窄小带幅之内和以下的多边形态状,也就是说已经达到亚纳米和纳米尺寸,从而充分有效提高了粉煤灰的活性,大大增加比表面积。改善和改变了其性能和原结构的差异性。
由于原灰呈玻璃状海绵体和玻璃状空心微珠、漂珠,当同一物质因为形态构造上以纳米为单位的变化,其物理性能与化学性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例:强度、硬度、刚性、绝缘性能、耐磨、耐高温、结构组织的改变等,从而产生纳米效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超高活性粉煤灰的生产碾磨设备能使普通粉煤灰产生纳米效应,从而拓展了广泛的应用领域,彻底打破了资源化所受制约的瓶颈。从而使我国粉体工业出现突破性的进展,冲出1微米大关,把无机矿物质及氧化矿物质有效地破碎至0.5-0.05微米带幅之间。同时,由于粉煤灰的广泛应用和资源化,也解决了排放所造成的污染;并且由于资源化的成立,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循环经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超高活性粉煤灰生产的方法及碾磨设备无论从经济、环保以及粉体工业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离心滑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侧视图;
图4是磨辊上设置导流槽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侧视图。
其中:机壳1、支承架2、主轴3、螺旋升角辊4、耐磨衬套5、导流槽6、离心滑动结构7、滑轨8、滑动轴9、弹簧10、进料口11、出料口12、电机13、连轴器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描述的一种超高活性粉煤灰生产的方法,它包括采用对粉煤灰的碾磨处理,其特征是所述的碾磨处理是对粉煤灰在径向压碾的同时迫使粉煤灰在规定的螺旋升角槽内作轴向流动,使粉煤受到径向压力和轴向推力的双向力碾磨。所述粉煤灰在双向力碾磨前的原灰水份在0.5%以下,双向力碾磨后通过气流分级,再高压静电回收,得到高活性粉煤灰。所述双向力碾磨,其径向压力和轴向推力的比例可以是0.8至1.2比3至5之间;本实施例中,径向压力和轴向推力的比例可以是1比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章宝祥,未经章宝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154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