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线接头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19770.X | 申请日: | 2009-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50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黄建鸥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建鸥 |
主分类号: | H01R4/48 | 分类号: | H01R4/4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张建纲 |
地址: | 325604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线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线接头,具体地说是一种便于拆装可重复利用的电线接头。
背景技术
在进行电线布设安装时,需要将电线连接在一起,接头处通常会采用将内芯拧扭在一起,在其外部包裹电工胶布的方法来处理。此方法存在严重不足,不仅容易断裂、漏电,而且使用不方便、不美观。
因此,出现了专用的电线接头。中国专利文献CN2626067中公开了一种电线接头,其包括对接管和紧固螺栓,紧固螺栓活动联接于对接管的侧壁上,紧固螺栓垂直于对接管,其底部进入对接管的腔体内。此专利公开的电线接头可以将两个电线头分别从对接管的两端插入,由紧固螺栓旋紧加固。由于需要专门的紧固部件,使用不方便,并且若紧固螺栓施力过小,会导致连接不牢固。为此,中国专利文献CN101350457A中公开了一种电线接头,分为“一”形式和“T”形式两种,分别用于两线连接和三线连接。接头内芯弹簧夹片用硬度适中、导电性能好、富有弹性铜合金制作,为二或三瓣内屈喇叭状;外壳用质地好、软硬适中、韧性度好的绝缘材料熔铸制作,在距插口边缘约2mm处用绝缘软胶膜屏封。接线时,可根据接头各端空腔深浅,剥露相应长度的线芯,然后插入即可。此电线接头通过内屈喇叭状的弹性夹片来固定线芯,无需其他紧固部件。但是,由于弹性夹片为内屈喇叭状,仅依靠内屈的喇叭口处来卡紧电线,若喇叭口处的弹簧设置的弹力过小,会影响其使用的牢固性造成安全隐患,若设置的弹力过大,会导致电线很难插入或拔出,给使用、维修和拆除都造成不便,也很难再次利用。现有的很多电线接头,都存在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电线不能牢固稳定的连接或电线接头难以拆卸,不方便维修和再次利用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既可以牢固卡线又方便拆卸可以重复利用的电线接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电线接头包括绝缘壳体,位于所述绝缘壳体内部的至少一个导通部件,以及设于所述绝缘壳体上的至少两个用于插入电线的插线口,在所述绝缘壳体上还设有至少两个用于拆除所述电线的拆线口;其中,所述导通部件包括金属底座以及位于所述金属底座上的至少两个将所述电线卡住的偏压部件;所述偏压部件包括至少一个倒刺结构,所述倒刺结构与邻近的相关侧壁构成插线通道,电线未插入的状态下,所述插线通道的宽度小于电线内芯的直径,所述插线口分别对应一个所述倒刺结构,使从所述插线口插入的电线能被所述倒刺结构与所述相关侧壁卡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倒刺结构为一端固定另一端与相应的侧壁形成所述插线通道的弹性金属片,所述倒刺结构与所述侧壁所成的夹角为锐角,且所述锐角一侧为电线插入的一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通部件的金属底座上设有至少两个卡槽,所述卡槽的上侧、下侧及一个旁侧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偏压部件的挡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偏压部件的倒刺结构为一端与卡槽的上侧挡板形成所述插线通道的弹性金属片,所述倒刺结构与所述挡板所成的夹角为锐角,且所述锐角一侧为电线插入的一侧,所述倒刺结构的另一端弯折连接于一个横向金属片,所述横向金属片与所述卡槽的下侧挡板相接触,所述横向金属片弯折连接于一个与之平行的第一金属片,此弯折处与所述卡槽的旁侧挡板接触,所述第一金属片弯折连接于一个与倒刺结构平行的第二金属片,所述第二金属片的末端为适于所述电线内芯往复滑动电接触的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偏压部件的第二金属片上设置一个朝向所述卡槽旁侧挡板的弯钩。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金属底座的两面均设有至少一个偏压部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绝缘壳体内并排设置多个导通部件,各个导通部件之间有绝缘层,所述导通部件通过穿越所述绝缘层的导体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金属底座上设有与所述绝缘壳体上的所述拆线口的位置及形状相适应的孔,所述绝缘壳体上的拆线口处设有绝缘盖板,并且,所述拆线口所在平面与所述插线口所在的平面垂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建鸥,未经黄建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1977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