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浮式在线供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20333.X | 申请日: | 200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84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毛亚东;李尤利;左东升;吴承聚;杜金成;王振;谢守宪;李仙踪;袁惠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海家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15/00 | 分类号: | H02J15/00;H02M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2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在线 供电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电系统,具体为一种采集信号线上的电能供给楼宇可视对讲室内机的供电系统,即浮动在线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用户在楼宇对讲系统室内机供电方面,往往采用远距离供电或取本地市电(交流220伏)供电两种方式。远距离供电的缺点:1、需要专门的电线来传输低压电。因为是低压远距离供电,所以需要电线的线径粗,浪费了金属资源。2、增大了施工成本和材料成本。线耗过大,不符合节能要求。取本地市电(交流220伏)供电缺点:1将市电转换成低压直流电输入可视对讲室内机里,需要有电源转换装置。2市电停电状态下,室内可视部分不能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浮式在线供电系统,与室内机结构一体,有效提高信号线路电能资源利用率,使用安全、安装简单的供电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浮式在线供电系统,包括电能采集模块和电能储存模块,所述电能采集模块的一端通过四个并联的快恢复二极管与附带电能的信号线连接,电能采集模块的另一端与电能储存模块的一端连接,电能储存模块的另一端与可视对讲室内机连接,所述电能采集模块包括滤波器、高频振荡器、变压器和充电集成模块,其中所述滤波器通过线路分别连接高频振荡器和变压器,变压器通过线路分别与高频振荡器和充电集成模块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实现用信号线直接驱动可视对讲室内机;家庭停电的条件下依然可以实现视频监控和安防;通过使用信号线电能的直流电压(弱电),实现对室内机的安全供电,避免了传统交流高压(220伏)使用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浮式在线供电系统的工作原理流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浮式在线供电系统的无极性判别工作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浮式在线供电系统的电能采集部分工作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电能采集模块;2、电能储存模块;3、快恢复二极管;4、信号线;5、可视对讲室内机;6、滤波器;7、高频振荡器;8、变压器;9、充电集成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浮式在线供电系统,包括电能采集模块1和电能储存模块2,所述电能采集模块1的一端通过四个并联的快恢复二极管3与附带电能的信号线4连接,电能采集模块1的另一端与电能储存模块2的一端连接,电能储存模块的2另一端与可视对讲室内机5连接,所述电能采集模块2包括滤波器6、高频振荡器7、变压器8和充电集成模块9,其中所述滤波器6通过线路分别连接高频振荡器7和变压器8,变压器8通过线路分别与高频振荡器7和充电集成模块9连接。
具体使用时,电能采集模块1通过无极性识别采集信号线4里的附带电能,然后输入电能储存模块2,由电能储存模块2供给可视对讲室内机5。电能采集模块1能智能识别电能储存模块2的电能储存量,当电量达到满载时,将切断电能采集,当检测到电能储存模块2的电量不足时,自动打开电能采集模块1,实现电能采集,确保供电系统电能的有效供给。电能储存模块2通过识别可视对讲室内机5发出的需求电能的信息,完成电能释放。
根据本实用新型本身的技术特点,信号线4的直流电压无极性转换是这样实现的:通过四个快恢复二极管3搭建成全桥,以全桥整流的方式实现了自动识别电源的极性;根据本实用新型本身的技术特点,电能采集模块1是这样实现的:当信号线4附带的电能通过滤波电容和滤波电感共同组成滤波器6后,形成充电电流,当电流通过由13001系列的晶体管形成的高频振荡器7与变压器8的相互作用,实现开关电源转化,完成电能采集。然后通过已有的充电集成模块(MT3583)9实现智能充电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海家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威海家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2033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