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井下避难、救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21824.6 | 申请日: | 2009-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875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克林 |
主分类号: | E21F11/00 | 分类号: | E21F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井下 避难 救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井下避难、救援装置,更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自救、可救人的救援舱。
技术背景
在井下或隧道、涵洞施工作业时,危险时刻是可能发生的,如:透水、火灾、水灾、瓦斯爆炸、粉尘爆炸等,在发送灾难时,地面上的排险救援人员往往不能及时赶到受灾区域,无法对受灾人员进行救援。因此,在井下设立一个遇到突发事件时可为施工作业人员提供庇护及为其提供一生存必须物,还可由施工作业人员驾驶其移动进行救援其他受灾人员的设施是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的。
现有的解决方案为采用在巷道内设立躲避硐室或沿巷道设置简易救援工具箱。现有的解决方案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如躲避硐室无法根据巷道的延伸而移动,且躲避硐室一般无法做到密封效果。而设置简易救援工具箱则因功能过于简单,仅具备最基本的自救功能。无法实现互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方案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可自行移动的具有密闭功能的舱体,且舱体内具有自救及互救功能的所必须的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井下避难、救援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舱体、舱门、行进组件、动力组件、物资存储组件、开拓组件、物资对接组件,废弃物处理组件;其中所述的舱体设有多个舱门,所述的舱门与舱体间设有密封圈;所述的舱体分为多段式,各段间设有带密封圈的活动门; 所述的舱体内设有动力组件及物资存储组件,所述的动力组件包括电动力或燃油动力,所述的物资存储组件包括氧气、水及食物;所述的行进组件包括与动力组件连接的传动装置及履带或轮式行进装置;所述的开拓组件包括与动力组件连接的传动装置及机械臂,所述的机械臂连接有掘进头或冲击钻;所述的物资对接组件包括伸缩臂、对接头及管道节点装置,所述的管道节点装置包括管道接口、管道开启阀、线缆槽。
所述的舱体外表面为高强度金属板,内壁设有隔热层,所述舱体周边设有观察窗。
所述的舱体外设有照明装置、摄像头及通信装置。
所述的管道接口为丝扣、法兰、卡套式连接中的一种;所述的管道接口设有多组,可分别连接包括供水管道接口、供气管道接口、线缆管道接口或井下常用管道。
所述的开拓组件外部设有可伸缩挡板。
所述的废弃物处理组件包括收集器及排弃口。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井下避难、救援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具备开拓功能,在遇到障碍物时能清理障碍。
(2)具备对接功能,结合管道节点使得舱内物资可得到补充。
(3)具备自主行进功能。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管道节点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构思是通过一可移动的密封舱,其舱内具备物资存储功能,其外设有开拓组件。密封舱还具备行进功能及物资对接组件,能与管道节点进行对接。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井下避难、救援装置一步详细说明。
参附图,一种井下避难、救援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舱体1、舱门2、行进组件3、动力组件4、物资存储组件5、开拓组件7、物资对接组件6、废弃物处理组件13。
其中所述的舱体1设有多个舱门2,所述的舱门2与舱体1间设有密封圈;所述的舱体1分为多段式,各段间设有带密封圈的活动门。将舱体1设置成多段式带密封圈的活动门是为了进行救援时将舱内现有人员与外界隔离,尽可能减少因需开舱门2对外救援或开舱门2作业时对舱内人员造成的影响。
所述的舱体1内设有动力组件4及物资存储组件5,所述的动力组件4包括电动力或燃油动力,所述的物资存储组件5包括氧气、水及食物。所述的物资存储组件5还可包括工具如:撬、铲等。所述物资存储组件5还包括二氧化碳吸收装置。所述的舱体1内还设有气体浓度检测装置。
所述的行进组件3包括与动力组件4连接的传动装置及履带或轮式行进装置;所述的开拓组件7包括与动力组件连接的传动装置及机械臂,所述的机械臂连接有掘进头或冲击钻。
所述的物资对接组件6包括伸缩臂、对接头及管道节点装置,所述的管道节点装置包括管道接口10、管道开启阀11、线缆槽12。
所述的舱体1外表面为高强度金属板,内壁设有隔热层,所述舱体周边设有观察窗。
所述的舱体外设有照明装置、摄像头及通信装置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克林,未经徐克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218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下向抽放钻孔集中快速排水装置
- 下一篇:气压开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