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滑垫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22606.4 | 申请日: | 2009-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423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童增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童增尧 |
主分类号: | A47G27/02 | 分类号: | A47G2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韬法业专利代理事务所 11303 | 代理人: | 遆俊臣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日用品,特别涉及一种防滑垫。
背景技术
防滑垫是现代家居,尤其是浴室布置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其不仅起到防滑的作用,更逐渐成为家居整体装饰的一部分。但是,现有的防滑垫均为整体产品,消费者只能从现有的尺寸规格、图案、颜色中进行选择,往往不能选到真正称心的防滑垫。因此,如何研制一种可根据需要自由拼接成任意大小、颜色、图案的的新型结构的防滑垫,是本领域当前的重要改进的目标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防滑垫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防滑垫,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根据需要和喜好自由拼接、改变防滑垫的大小、颜色和图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并增加生活情趣。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滑垫,是由多个单元构件通过连接件拼接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防滑垫,所述的单元构件侧面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通孔,连接件为穿过通孔并连接各单元构件的线绳或铁丝。
前述的防滑垫,所述的位于防滑垫边缘的单元构件外侧设有凹槽。
前述的防滑垫,所述的连接件为尼龙线。
前述的防滑垫,所述的单元构件为矩形、菱形、圆形、椭圆形、钻石形或半球形。
前述的防滑垫,所述的单元构件为塑料、塑胶、树脂、竹或木材质。
前述的防滑垫,所述的单元构件底部设有吸盘。
前述的防滑垫,所述的部分单元构件底部设有吸盘,并且带有吸盘的单元构件与不带吸盘的单元构件间隔设置。
前述的防滑垫,所述的吸盘与单元构件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
前述的防滑垫,所述的单元构件的长为2~100cm,宽为2~8cm,吸盘的直径为1~3cm,通孔的直径为1~3mm。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防滑垫,可根据需要和喜好自由拼接、改变防滑垫的大小、颜色和图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并可增加生活情趣。本实用新型具有上述诸多优点及实用价值,其不论在产品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防滑垫具有增进的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防滑垫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后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防滑垫的单元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仰视图。
图6是图4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防滑垫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防滑垫是由多个单元构件1通过连接件2拼接组成。其中,单元构件1可根据需要选用塑料、塑胶、树脂、竹、木等各种材质,优选塑料、塑胶等弹性材质,并可将单元构件1设计为矩形、菱形、圆形、椭圆形、半球形、如图所示的钻石形、卡通动物、人物造型等各种平面或立体的形状。
请配合参阅图4-6所示,可在单元构件1侧面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通孔11,连接件2即为穿过通孔11并连接各单元构件1的线绳或铁丝,例如常用的尼龙线。两个以上的通孔设计可以保证单元构件1拼接稳定、不会转动。较佳的,可如图所示,为每个单元构件1设置四个通孔,这样,生产时只开一套模具,即可用于生产整个或半个单元构件,并且保证半个单元构件同样具有两个通孔11,拼接时,将半个单元构件拼接于防滑垫的最外围,即可使防滑垫边缘更加整齐、光滑。
还可在部分单元构件1的外侧设置凹槽12,拼接时,将设有凹槽12的单元构件1置于防滑垫的边缘,可将连接件2隐藏于凹槽12中,既可避免连接件2的磨损,又利于清洁和美观。
较佳的,还可在单元构件1的底部设置吸盘13,吸盘13可与单元构件1一体成型,也可通过粘接、卡接、螺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当防滑垫受到踩踏压力时,吸盘13将自动吸紧地面,从而起到更好的防滑效果。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带有吸盘的单元构件与不带吸盘的单元构件间隔设置,以使吸盘13的数量、分布密度更为合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童增尧,未经童增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226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