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潜油电泵机组打捞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22996.5 | 申请日: | 2009-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960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柯建仁;于振祥;王雷;周海;王滨海;滕惠婷;刘海静;郝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石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1/18 | 分类号: | E21B3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唐维宁 |
地址: | 30028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潜油电泵 机组 打捞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原油开采作业工具落井打捞器,尤其是涉及一种潜油电泵机组打捞器。
背景技术
潜油电泵作为采油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原油开采生产中,但在潜油电泵起下井作业中,有时会发生机组掉井事故。当潜油电泵机组的外径与所落入的套管内径之间的间隙比较大时,具有足够环形空间,使用现有打捞器即可完成打捞作业;但对于井深大,潜油电泵机组的外径与所落入的套管内径之间的环空比较小时,即有效作业空间小,有时单边距离只有5~6mm,打捞难度增大,打捞作业时间长。现有潜油电泵机组或其他类似产品落入井中,使用的打捞工具均为多个零部件组成,打捞器所需空间大,不能满足小间隙空间打捞作业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潜油电泵机组打捞工具为多个零部件组成,打捞器所需空间大,不能满足小间隙空间打捞作业需要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潜油电泵机组打捞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潜油电泵机组打捞器下端为薄壁筒,上端有连接螺纹,打捞器下端有径向导入角和轴向导入角;打捞器的筒壁上有2个以上与筒壁一体的斜耳,打捞器上端内孔连接螺纹的下部有限位凸台;斜耳为梯形,梯形的下底边与筒壁连接,其他三边与筒壁不相连;斜耳上端向打捞器内孔倾斜,斜耳与筒壁的夹角为A,夹角A为10~15°;斜耳的数量为4~8个,且沿筒壁圆周均布;径向导入角为打捞器下端面与打捞器横截面之间的夹角B,径向导入角B为15~25°;轴向导入角为打捞器下端筒壁内倒角C,轴向导入角C为3~5°;打捞器的筒壁的厚度为5~6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具有导入、定位、打捞等功能,尤其是在潜油电泵与套管之间环空比较小时,能够实现快速打捞,降低非生产作业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潜油电泵机组打捞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径向导入角,2.筒壁,3.斜耳,4.限位凸台,5.轴向导入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潜油电泵机组打捞器为单一零件,打捞器上端有与打捞管柱连接的连接螺纹,打捞器下端的筒壁2为薄壁筒,薄壁筒的厚度为5~6mm;打捞器下端有径向导入角1和轴向导入角5;打捞器的筒壁2上有与筒壁2一体的斜耳3,打捞器上端内孔连接螺纹的下部有限位凸台4。
潜油电泵机组打捞器的斜耳3为梯形,梯形斜耳3的下底边与筒壁2连接,其他三边与筒壁2不相连;梯形斜耳3的下边长与上边长之比大约为2∶1,梯形斜耳3下底边与梯形高度之比大约为1∶2。斜耳3上端向打捞器轴线倾斜,斜耳3与筒壁2的夹角为A,当夹角A为10~15°时有利与打捞作业;斜耳3的数量一般为4~8个,且沿筒壁2圆周均布;斜耳3的数量为6个时结构比较合理,件能更好。
潜油电泵机组打捞器的径向导入角1为打捞器下端面与打捞器横截面之间的夹角B,通常径向导入角1为15~25°。打捞器的轴向导入角5为打捞器下端筒壁内倒角C,通常轴向导入角5为3~5°。
本实用新型潜油电泵机组打捞器的实施过程是,根据被打捞潜油电泵的结构、尺寸和在井下的深度,确定潜油电泵机组打捞器中限位凸台4距下端面的尺寸,以及斜耳3与筒壁2的夹角A的度数,数个斜耳3的上端组成的圆内径略小于潜油电泵机组外径尺寸;再将潜油电泵机组打捞器连接到打捞管柱的下端,将打捞管柱下入井内;当打捞器到达潜油电泵机组位置时,由于打捞器下端部有径向导入角1和轴向导入角5,使得潜油电泵能够被顺利导入打捞器的薄壁筒内;当斜耳3到达尺寸稍小的打捞颈时,斜耳3的上端打开,卡在被打捞物的凸台阶处;然后上提管柱,直至将落井的潜油电泵提出井筒。
本实用新型潜油电泵机组打捞器不仅适用于落入井筒中的潜油电泵机组的打捞,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类似需要打捞的落入井中的工具,特别是能够满足环空比较小的打捞作业需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渤海石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渤海石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2299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