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含油泥砂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26218.3 | 申请日: | 2009-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951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杨敬民;王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敬民;王毅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40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1 | 代理人: | 崔清晨 |
地址: | 266071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泥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含油泥砂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油田、石油化工等行业的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油泥砂。含油泥砂是高污染的固体废弃物,已被列为《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发[1998]089号)中HW08项,成为油田、石油化工等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含油泥砂处理难度较大,国外虽有较为成熟的处理技术,但设备价格及处理成本高昂,不适应我国国情,而我国目前尚无经济有效的处理装置,造成含油泥砂大量累积,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污染了环境。目前我国已有含油泥砂脱水装置、离心机分离装置、生石灰处理装置、热处理转置、药剂与过滤的复合处理装置、污泥的生物处理装置、焚烧处理装置等。其中泥砂脱水装置仅对含油泥砂进行干化以减少体积,对油的污染问题并没有解决;离心机分离装置的处理形式单一,效果不太理想;含油泥砂的生石灰处理装置只是对含油泥砂中的油进行吸附,但没有解决油的污染问题;含油泥砂热处理装置能耗大,对高沸点油成分效果不佳;药剂与过滤的复合处理装置投资较高,药剂用量大,能耗高;污泥的生物处理装置虽然效果较好,但存在成本过高、管理难度大、处理效果不稳定的弱点,尤其不适合在我国北方地区使用;焚烧处理助燃剂用量大,运行成本高,且对大气带来二次污染;目前已有的加药水洗法存在工艺及设备复杂,故障率较高,管理难度大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油泥砂处理装置,它能克服现有处理装置的上述缺点。
一种含油泥砂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有一电机及变速箱,电机及变速箱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主轴连接,主轴穿过防护套和搅拌器的固定套连接;搅拌器伸入反应室内;反应室内上部有一抑波栅,反应室内抑波栅上方有一防波栅,两者之间为分离室;中空的防护套穿过防波栅和抑波栅,并固定在它们的中心处;反应室的外壳下部为加热腔,反应室下部的出料口通过泵和离心机与存放池连通;反应室内防波栅上方为集油室;收油槽与集油室连通;加药罐的出口通过进料器与反应室连通;水池的出水口通过水泵与反应室连通;离心机的出水口与水池的入口连通;泥砂池的出口通过输送器和进制器与反应室连通,收油槽下部有排油管,排油管伸入储油罐中。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装置体积小,占地面积少,效率高,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工程量和工程投资低;可设计成移动式或固定式处理装置,灵活机动,能适合多种复杂的应用场合,保护了环境。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含油泥砂处理装置有一电机及变速箱8,电机及变速箱8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主轴20连接,主轴20穿过防护套21和搅拌器1的固定套连接;搅拌器1伸入反应室2内;反应室2内上部有一抑波栅10,反应室2内抑波栅10上方有一防波栅9,两者之间为分离室6;中空的防护套21穿过防波栅9和抑波栅10,并固定在它们的中心处;反应室2的外壳下部为加热腔16,反应室2下部的出料口12通过泵13和离心机14与存放池15连通;反应室2内防波栅9上方为集油室7;收油槽5与集油室7连通;加药罐3的出口通过进料器4与反应室2连通;水池17的出水口通过水泵19与反应室2连通;离心机14的出水口与水池17的入口连通;泥砂池18的出口通过输送器和进料器4与反应室2连通,收油槽5下部有排油管11,排油管11伸入储油罐中。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含油泥砂放在泥沙池18中,含油泥砂经泥浆泵或提升器投入进料器4,再进入反应室2,同时向反应室2中加入20-95℃热水,向加热腔16通入热水或蒸汽加热,以保持本装置反应室2内的温度,同时由加药罐3经进料器4向反应室2加入含油泥砂重量0.05%-5%的油泥砂处理剂,同时启动电机和变速箱8带动搅拌器1,反应2-50分钟,然后从反应室2下部的出料口12将分离出的泥砂排至离心机14内,脱水后,泥砂进入存放池15存储,脱出的水进入水池17循环使用;反应室2中分离出的油水混合物经抑波栅10进入分离室6,油水分离后通过防波栅9进入集油室7,油在集油室7汇集后进入收油槽5,经排油管11排至储油罐(图中未画出)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敬民;王毅,未经杨敬民;王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262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