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回收利用烘干炉尾气热能的热管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27647.2 | 申请日: | 2009-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22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黄永军;沈廉;王新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市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收 利用 烘干 尾气 热能 热管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交换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回收利用烘干炉尾气热能的热管换热器。
背景技术
汽车制造行业燃气烘干炉在进行烘干时,它是将加热后的热气体进入换热装置进行烘干后,在通过回风风管返回到四元体进行加热循环,而燃气烘干炉产生的尾气直接排放,这部分排放掉的正常尾气温度是200~300℃,这样造成大量的能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收利用烘干炉燃烧尾气热能的热管换热器。将其接入到烘干炉的循环回风风管路中,通过热交换对经过回风风管的循环空气进行预热,从而实现烘干炉尾气热能的回收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回收利用烘干炉尾气热能的热管换热器,它包括壳体,壳体构成的内腔,壳体构成的内腔内设有隔开的第一气流通道(热介质-尾气)和第二气流通道(冷介质-烘干炉内循环空气),热交换热管穿过热介质流通道和冷介质流通道。热交换热管上设有吸热、散热翅片,管内有超导热介质。
所述热介质流通道是壳体构成内腔的烘干炉尾气通道,它包括壳体壁上设的烘干炉尾气进气管口,和出气管口,壳体内设有排气管与出气管口连接联通,排气管上连接有排气引风机。
所述冷介质流通道是穿过壳体构成的内腔的管道。
所述冷介质流通道的管道水平穿过壳体的内腔,壳体的一侧上设进气管口,壳体的另一侧上设出气管口。
所述热交换热管竖直分布设置在壳体的内腔内,通过中间密封隔板贯穿冷、热介质流通道。
将热管换热器连接到烘干炉加热区的循环风回风风管中,对回风风管的气体进行预热后,再由四元体根据工艺温度对其进行加热循环。该热管换热器结构简单紧凑;当量热管换热装置的体积仅是列管加热器体积的1/3~1/2;两种介质均为管外循环,流程短且介质流动方向与散热片安装方向一致,流动阻力小;热管间为各自独立的工作单元,与设备本体采用螺纹连接,可进行分别拆卸或单独更换,良好的维修性;热管内部灌装导热介质。表面散热翅片采用高频自动连续自动焊接,而达到可靠与管体接触的目的,增大热传导效率,热传导性好。该热管换热器回收利用烘干炉尾气热能,全年可以节约运行费用约八万多元。]
附图说明
图1热管换热器正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2热管换热器侧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3热管换热器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壳体110包括两侧壁101、102,前后壁103、104(图2所示);顶壁105和底板106。顶壁105上开顶孔106,顶孔106连接顶盖107。第一气流通道是壳体构成的内腔的烘干炉尾气通道130,它包括顶壁105上一侧设置烘干炉尾气进气管口131,顶壁105上另一侧设置烘干炉尾气出气管口132;壳体内设的排气管133竖直设在壳体内腔靠烘干炉尾气出气管口132侧,排气管133与出气管口132连通,本实施例中排气管133与出气管口132是整体管道穿过顶壁105。排气管133下端的进气口连接排气风机134。
如图1、2所示,第二气流通道是穿过壳体构成的内腔的管道120,本实施例中水平穿过壳体110内腔与前后壁103、104连接,前壁103上连接管道的进气管口121,后壁104上连接管道的出气管口122。
如图1、2所示,热交换热管140竖直分布设置在烘干炉尾气通道130内(壳体的内腔内),热管中间采用便于拆卸或维护的螺纹连接口,将其直接拧固在冷、热介质气流通道中间的隔板上,并贯穿冷、热介质气流通道的管道120与之密封。
热交换热管140的表面吸热散热翅片141采用高频自动连续自动焊接,而达到可靠与管体接触的目的,增大热传导效率。
如图3所示,现实用新型的热管换热器100的进气管口121,出气管口122连接到烘干炉加热区的回风风管200中,烘干炉尾气进气管口131与烘干炉尾气管400连接连通,烘干炉加热区的循环风原来是通过回风风管回到四元体300进行加热,现在是先通过余热利用的热管换热器100预热再回到四元体进行加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东风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276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