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拉丝纹的聚碳酸酯薄膜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31984.9 | 申请日: | 2009-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012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谢吉红;罗伟;任月璋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奥美光学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4C5/04 | 分类号: | B44C5/04;B32B27/08;B29C69/00;B29C47/92;B29C5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拉丝 聚碳酸酯 薄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聚碳酸酯薄膜,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拉丝纹的聚碳酸酯薄膜。
背景技术
现代科技产品时刻在想方设法吸引人们的眼球,比如表面具有拉丝纹的聚碳酸酯薄膜经过印刷、电镀等处理后具有高贵的拉丝纹金属质感,且表面有镜面光泽,可以令产品观赏性更强,更显尊贵。通常用在高档摄影机上(如佳能,SONY等)、手机外壳(如三星等)、电脑键盘或者按键等领域,同时也可以用在高档冰箱的面板上。
目前具有拉丝纹的聚碳酸酯薄膜的加工技术是在聚碳酸酯表面涂覆UV油墨,然后使用模具压印出拉丝纹理,或者使用专业用的刷子刷出拉丝纹的效果,之后再进行光固化。但是不管是以何种技术制造出拉丝纹理,由于表面是涂覆的油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表面纹理层脱落的现象。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也有使用刮刀直接在聚碳酸酯薄膜表面直接进行拉丝纹理制作的。但是这样的加工方式使得产品的品质控制不稳定,因此目前还未形成成熟的工艺。
另外,由于是使用模具压印的工艺,受模具大小的限制,导致无法生产大尺寸的具有拉丝纹的聚碳酸酯薄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具有拉丝纹的聚碳酸酯薄膜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表面纹理层脱落的现象,聚碳酸酯薄膜品质控制不稳定,以及无法生产大尺寸的具有拉丝纹的聚碳酸酯薄膜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的具有拉丝纹的聚碳酸酯薄膜。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具有拉丝纹的聚碳酸酯薄膜,由聚碳酸酯薄膜本体组成,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的第一表面具有拉丝纹理,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的第二表面为抛光面。
进一步,所述拉丝纹理为直条纹,纹路细直清晰无断裂。
进一步,所述拉丝纹理的宽度为0.1毫米~0.5毫米。
进一步,所述相邻的两个拉丝纹理的间距为0.05毫米~0.35毫米。
进一步,所述拉丝纹理的深度为0.05毫米~0.2毫米。
进一步,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的厚度为0.38毫米~1.2毫米。
进一步,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还覆盖有保护膜,所述保护膜由聚乙烯制成。
进一步,覆盖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保护膜是透明的,其厚度30微米~50微米;覆盖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保护膜是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其厚度30微米~50微米。
进一步,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是由聚碳酸酯树脂通过挤出机于220℃~300℃加热熔融后挤出,再通过成型模具加工成型得到的,所述成型模具具有两个内表面,其中一面为镜面辊,另一面为具有细线状微结构的表面,制得的聚碳酸酯薄膜包括聚碳酸酯薄膜本体,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的第一表面具有拉丝纹理,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的第二表面为抛光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是聚碳酸酯薄膜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好,抗紫外线,阻燃性好,并具有突出的抗冲击强度和抗蠕变性能,以及较高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可在-100℃~130℃范围内使用,而且其吸水率低易清洁,耐磨性强,无毒无味;二是由于不具有油墨层,拉丝纹理不形成在油墨层上,而是直接形成在第一表面上,更加牢固,即省却了涂覆油墨层的加工步骤,从而杜绝了具有拉丝纹的表面出现脱落的现象;三是可通过一次成型的工艺制得,省却了涂覆、压印和固化的步骤,大大简化了工艺过程,并且极大的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四是可以在线生产的,因此可制造出大尺寸连续成卷的产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拉丝纹的聚碳酸酯薄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沿A-A方向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奥美光学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奥美光学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3198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