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聚丙烯腈碳纤维原丝用蒸汽塑化热箱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34462.4 | 申请日: | 2009-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953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玉;安瑾熔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新玉;安瑾熔 |
主分类号: | D02J1/22 | 分类号: | D02J1/22 |
代理公司: | 扬州市锦江专利事务所 32106 | 代理人: | 江平 |
地址: | 22500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丙烯 碳纤维 原丝用 蒸汽 塑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纤维的牵伸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聚丙烯腈碳纤维的生产技术装置。
背景技术
聚丙烯腈碳纤维牵伸倍率是在高温蒸汽环境下实现的,为了实现一定倍率的牵伸,人们将纤维布置在热箱中,如ZL022471642专利公开了聚丙烯腈碳纤维饱和蒸汽加压牵伸装置,该装置有一饱和蒸汽室,在饱和蒸汽室的两端分别设置蒸汽密封室,其目的是使行走的纤维丝束先进入其中一个蒸汽密封室,然后进入饱和蒸汽室,最后进入另一蒸汽密封室,并且穿出该室,控制纤维前后行走速度差,从而实现对纤维牵伸。为了实现相对蒸汽密封室的相对密封,该技术采用了多块迷宫式阻尼孔板,故存在以下缺点:饱和蒸汽室内部粗糙易造成毛丝;饱和蒸汽室室易积水;迷宫结构与线束接触点过多,易发生堵塞、难清理;对大K数品种适应性差;各束纤维之间相互影响,易造成断丝;操作难度大;结构过于复杂、控制点多;噪音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低噪音、纤维不易断丝的聚丙烯腈碳纤维原丝用蒸汽塑化热箱。
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只汽包,在所述汽包上分别设置进汽口和排水口,在所述汽包内设置并列的若干根牵伸管,每根牵伸管沿汽包的长度方向布置,在每根牵伸管上开设进汽口,所述各牵伸管的两端分别支撑在汽包的两个外端面,牵伸管与汽包之间设置密封,在牵伸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内径小于牵伸管内径的环体。
由于汽包的两端为密封形,自进汽口进入的高温高压蒸汽先充满汽包直到达到饱和。由于牵伸管上开设进汽孔,高温高压蒸汽在汽包达到充满后由进汽孔进入牵伸管。
生产时先向本装置接通蒸汽,设定汽压。然后将聚丙烯腈原丝穿过牵伸管,通过两端牵伸驱动速度的控制,即可实现一定倍率的牵伸。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
1、牵伸管内冷凝水少且可由排水口自行排出;
2、避免采用迷宫保压机构,不但使机构大大简化,易于控制,而且还减少丝道上纤维与钢性部件之间的接触,减少毛丝现象;
3、适应性强;方便更换生产品种;
4、各束纤维分隔牵伸管内,避免相互影响造成断丝;
5、操作难度大为减轻。
另,为了实现更佳的牵伸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进汽孔设置在牵伸管的中部,可自行在牵伸管中形成压力。
所述各牵伸管上可以设置一个或两个以上进汽孔。
为了减少蒸汽的热损失,本实用新型还可在所述汽包外设置保温层。
为了减少纤维与牵伸管之间的摩擦损伤,本实用新型所述各牵伸管内壁设置镜面抛光层。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两段消声腔,所述两段消声腔分别连接在所述汽包的两端;在两段消声腔上分别设置排汽口,在各消声腔内分别设置并列的,且与牵伸管数量相同的消声管,各消声管的一端连接在与牵伸管端部连接的环体的另一端,各消声管的另一端支撑在消声腔的外端面上,消声管与消声腔外端面之间设置密封,在消声管的外端连接内径小于消声管内径的环体,所述消声管的管壁均布消音孔。
使用时,先将纤维束穿置在其中一段消声腔的消声管内,再穿过汽包的牵伸管,最后再从另一段消声腔的消声管中穿出。生产过程中大部分蒸汽由各消声管的消声孔到达消声腔,再由排气口排出,少量的蒸汽由消声管的外端排出。不但能自动均匀排除牵伸管内的积水,还能大大降低生产排汽噪音,还减少了排入车间的蒸汽量,废汽还可以再利用。
同理,为减少纤维在消声管内的的摩擦损伤,各消声管内壁设置镜面抛光层。
为了减小丝束在消声管内的震动,在消声管的中部串接内径小于消声管内径的环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汽包1、两段消声腔2、3,消声腔2、3分别连接在汽包1的两端。
在汽包1上分别设置进汽口4和排水口5,在两段消声腔2、3上分别设置排汽口6、7。在汽包1外设置保温层8。
在汽包1内设置并列的若干根牵伸管9,每根牵伸管9沿汽包1的长度方向布置,在每根牵伸管9上开设若干组进汽孔10,进汽孔10设置在牵伸管9的中部。
各牵伸管9的两端分别支撑在汽包1的两个外端面,牵伸管9与汽包1之间设置密封,在各牵伸管9的两端分别连接内径小于牵伸管9内径的环体14、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新玉;安瑾熔,未经王新玉;安瑾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344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外装主受力构件幕墙
- 下一篇:平头式塔机用吊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