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口鼻吸引管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41960.1 | 申请日: | 2009-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440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谢新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新正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36 江苏省常州市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吸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引管,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口鼻吸引管。
背景技术
吸痰多用于呼吸困难的重症护理当中,其是指利用口腔、鼻腔或气管内的吸痰管,通过连接负压吸痰装置(包括负压源-负压表-短塑料管-滤器-长塑料管)及吸痰器,将口腔、鼻腔或气管内分泌物吸出。现有技术中的吸痰管体积大、不易操作,而且多用硬质材料制成,再加上没有专用的鼻腔吸痰管,对于病人——特别是对于儿科病人来说,容易造成口腔及鼻腔粘膜的损伤;另一方面吸痰管的管壁都为较厚,从而不易观察吸出的分泌物的颜色、粘稠度和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口鼻吸引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吸痰装置上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出一种多功能口鼻吸引管,包括负压控制装置,还包括连接至负压控制装置的透明或半透明吸引管;所述吸引管的主体为中空管体,其前端是口吸引管或鼻吸引管,后端是与外部容器连接的连接头;所述吸引管的中间部分还设有与所述中空管体垂直、并与所述负压控制装置连接的连接管。
上述的多功能口鼻吸引管中,所述口吸引管为前细后粗、剖面呈梯形的管体。
上述的多功能口鼻吸引管中,所述鼻吸引管的主体为前细后粗、剖面呈梯形的管体,并在前端设有与使用者鼻孔套合的蘑菇型吸引头。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多功能口鼻吸引管具有以下优点:体积小,可以用拇指控制吸引口,便于操作,从而节省护理耗时,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鼻吸引管采用蘑菇型设计,与鼻子的生理结构接近,更能保护患者的鼻腔粘膜不受损伤;另外其管壁采用透明或半透明材质,从而有利于观察分泌物的颜色、粘稠度和量的大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口鼻吸引管的实施例一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口鼻吸引管的实施例二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口鼻吸引管的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口鼻吸引管,包括负压控制装置12,还包括连接至负压控制装置12的透明/半透明吸引管13;吸引管13的主体为中空管体,其前端是口吸引管131或鼻吸引管131’,后端是与外部容器连接的连接头132;吸引管13的中间部分还设有与中空管体垂直、并与负压控制装置12连接的连接管133。另外,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口鼻吸引管中口吸引管131为前细后粗、剖面呈梯形的管体;而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口鼻吸引管中鼻吸引管131’的主体为前细后粗、剖面呈梯形的管体,并在前端设有与使用者鼻孔套合的蘑菇型吸引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多功能口鼻吸引管具有以下优点:
1)不进入气管,能够减少感染;
2)鼻吸引管采用蘑菇型设计,与鼻子的生理结构接近,更能保护患者的鼻腔不受损伤;
3)采用柔软的材料及合理的设计,在吸鼻腔分泌物时不进到鼻道,从而大大减少口腔及鼻腔粘膜损伤的机率,保证患者的安全;
4)吸痰孔大,有利于吸引粘稠的分泌物;
5)体积小,可以用拇指控制吸引口,便于操作,从而节省护理耗时,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6)管壁采用透明或半透明材质,从而有利于观察分泌物的颜色、粘稠度和量的大小;
7)对操作人员而言高效、省时、省力、易清洁、易存放;
8)功能多样,适用于各个科室以及急诊。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依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显而易见地想到一些雷同、替代方案,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新正,未经谢新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419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