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进给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45656.4 | 申请日: | 2009-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207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刘江;丁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15/00 | 分类号: | B23Q15/00;B23Q15/013;B23Q15/2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贺建斌 |
地址: | 710032 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进给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端平头倒棱机的自动进给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管端平头倒棱机的进给由操作人员目测控制,走刀系统先以快速工进接近钢管端部,当刀具靠近管端时,操作人员将走刀系统人工切换为慢速工进,在切削过程中,操作人员目测观察切屑的形状,根据经验判断切削量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然后退刀,上述加工过程依赖人工目测进行操作存在以下问题:定位精度低,刀具和管端距离过近产生“打刀”现象,损坏刀具;工进开始时刀具和管端距离过远,刀具空转时间长,生产效率低;切削过程结束与否只能依靠经验判断,往往造成切削量过多,成材率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进给控制装置,具有定位精度高,不损坏刀具、生产效率高、成材率高的优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自动进给控制装置,包括刀盘1,在刀盘1的正面通过中心的导轨2上安装有平面刀具装配体3和倒棱刀具装配体4,平面刀具装配体3和倒棱刀具装配体4卡在导轨槽11内,平面刀具装配体3上配置有平面刀座5,倒棱刀具装配体4上配置有倒棱刀座6,在平面刀座5和倒棱刀座6内各装有一个非接触式光电传感器7,该传感器7位于待加工钢管管端的投影面内,在刀盘1的背面配置有电气控制单元8,非接触式光电传感器7的输出端和电气控制单元8的输入端相连,在操作柜9上配置有数据处理器10,数据处理器10的输出端和操作柜9内的平头倒棱机电气控制系统相连。
所述的平面刀具装配体3和倒棱刀具装配体4能够在刀盘1的导轨2上移动。
所述的电气控制单元8集成了模数转换模块和无线发送模块。
所述的数据处理器10包括无线接收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在平面刀座5和倒棱刀座6上的非接触式光电传感器7实时检测钢管端面与刀具的距离,电气控制单元8将非接触式光电传感器7输出的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并由无线模块发送至操作柜9侧,在操作柜9侧,数据处理器10将接收的检测数据处理,计算出管端和刀具的距离并控制刀具的进给速度和进给量,完成整个切削加工过程。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非接触式光电传感器、电气控制单元以及数据处理器对管端平头倒棱机的刀具进行精确定位,故而具有定位精度高,不损坏刀具、生产效率高、成材率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数据处理器和操作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2、3,一种自动进给控制装置,包括刀盘1,在刀盘1的正面通过中心的导轨2上安装有平面刀具装配体3和倒棱刀具装配体4,平面刀具装配体3和倒棱刀具装配体4的四个角通过螺钉卡在导轨槽11里,平面刀具装配体3上配置有平面刀座5,平面刀刃具安装在平面刀座5内,倒棱刀具装配体4上配置有倒棱刀座6,倒棱刀刃具安装在倒棱刀座6内,在平面刀座5和倒棱刀座6内各装有一个非接触式光电传感器7,该传感器位于待加工钢管管端的投影面内,将非接触式光电传感器7安装在刀具底座上不仅可保证传感器与刀具的相对位置,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精度,而且还可以在改变被加工钢管管径时只调节刀具的位置,传感器可随刀具一同被调节至合适位置,减少辅助工作时间,在刀盘1的背面配置有电气控制单元8,电气控制单元8集成了模数转换和无线发送功能,非接触式光电传感器7的输出端和电气控制单元8的输入端相连,在操作柜9上配置有数据处理器10,数据处理器10集成了无线接收和数据处理的功能,数据处理器10的输出端和操作柜9内的平头倒棱机电气控制系统相连,经数据处理器10计算后得到的控制信号传送给操作柜9的倒棱机电气控制系统,完成对刀具进给速度及进给量的控制。
所述的平面刀具装配体3和倒棱刀具装配体4能够在导轨2上移动。
所述的电气控制单元8集成了模数转换模块和无线发送模块。
所述的数据处理器10包括无线接收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456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